灯台树[Alstonia scholaris(Linn).R.Br.]在植物分类中总称为糖胶树,为夹竹桃科、鸡骨常山属的常绿乔木,具有三大特征:观赏性、药用性及速生性。因其对空气污染抵抗力强,树体高大,庇荫良好,枝条独特,生长迅速,是园林、行道树、风景树的一个较好品种;灯台树四季常绿,树冠优美,层层有序,为高级的庭院绿荫观赏树及行道树[1]。灯台树也是重要的药用植物,其树叶、树皮、树汁可以治疗哮喘、咳嗽和慢性支气管炎,具有消食健胃和止血等功效[2],是生产药物灯台叶的主要原料,随着生物药业的发展,灯台树叶片的需求量逐渐增加。灯台树适应性强,耐寒、耐热,生长快,种植后的第2年生长量可达50 cm,种植3年以上的灯台树每年以1 m以上的速度生长,目前灯台树在普洱市作为绿化树种和药用植物被广泛的种植。
灯台树在栽培管理的过程中,常受到病虫害的为害,灯台树常见病虫害有绿翅绢野螟[Diaphania angustalis(Snellen)]、鸭脚树星室木虱(Pseudophacopteron alstonium Yang et Li);煤烟病和炭疽病[2],它们影响灯台树的生长,降低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
绿翅绢野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在国内分布于四川、广东、云南,国外分布于印度尼西亚[3],国内学者对灯台树害虫绿翅绢野螟作了一些研究[1,4-5],云南省的李忠恒、柴正群等[2,3,6]对普洱市灯台树绿翅绢野螟害虫进行了调查研究,但对绿翅绢野螟生活习性、为害特点及控制技术还需进一步的补充。笔者在2011年7月至2012年10月选定普洱学院附近的灯台树,对绿翅绢野螟的发生为害情况进行田间调查研究,本文结合田间调查研究情况及相关研究,提出防控技术。
1 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处北纬22°20′~24°28′,东经99°27′~102°42′,全市海拔317~3 370 m,受地形、海拔影响,垂直气候特点明显。全市年均气温15.0~20.3 ℃,年均相对湿度为79%,年无霜期在315 d以上,年均降雨量1 570 mm,年日照时数1 873.9~2 206.3 h,年日照百分率为47%,光热条件良好,积温很高,适宜热带、亚热带植物生长。
1.2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为灯台树(糖胶树),其喜光、喜高温多湿气候,在水边生长良好,生活力强,抗风、抗大气污染。原产于高温多湿的南亚,湿润肥沃的土壤利于生长,为次生阔叶林主要树种。试验对象为绿翅绢野螟(灯台树的主要害虫),其吐丝卷叶,取食叶肉引起落叶,对灯台树生长造成严重影响。本试验选定学校附近6株灯台树,对绿翅绢野螟进行调查研究。
1.3 研究方法
每个月分3个时段,即月初、中旬、月底定期定点调查树上虫口情况,冬季调查树冠及周围越冬虫体,夜间使用灯光诱杀,从20:00至翌日8:00,取回虫体数虫。每个世代从田间捕回幼虫饲养、观察寄生率,把寄生幼虫取7~8头饲养于试管,观测寄生蜂头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活习性及为害特点
成虫具有趋光性,白天静伏在叶片上,夜出活动,夜间交配产卵,成虫在20:00以后活动,活动高峰期在22:00以后。雌虫在嫩叶上产卵,散产或聚产成卵块,每块卵粒数不等;卵块作覆瓦状排列。产卵期5~8 d,每头雌虫产卵量平均407粒,最高921粒;卵的孵化率在95%以上,孵化时间多在8:00—10:00。刚孵化的幼虫清晰,不吃卵壳,10 min后取食,整个孵化过程约3 min。幼虫6龄,每龄期2~3 d,1~3龄期共6~9 d,4~6龄为暴食期;初孵化幼虫取食嫩叶成小刻点,1龄末期开始吐丝卷叶形成虫苞,隐蔽于卷叶中取食叶肉,为害嫩叶。初龄幼虫食量少,到4龄食量大增,取食叶苞主叶脉及周围叶肉,可以吃光整片叶,形成秃枝;一个叶苞吃完后又转移到新的叶片上卷叶成虫苞,幼虫卷叶需40~50 min,5龄前期是幼虫化蛹前暴食期,取食转移到下部老叶上,准备化蛹越冬,老熟幼虫吐丝与叶片做茧化蛹,少数老熟幼虫在树下化蛹,以幼虫和蛹在虫苞里越冬。
2.2 发育进度
该虫完成1代需40~45 d,不同世代的各虫态历期有一定差异,产卵前期一般4.6~7.5 d,卵期3.5~4.5 d,幼虫期15.5~18.4 d,越冬幼虫长达120.3 d,蛹期10.8~13.9 d,越冬的蛹最长23.6 d,成虫12.0~16.3 d。1代幼虫4月上中旬,2代幼虫5月下旬至6月上旬,3代幼虫7月上中旬,4代幼虫8月上中旬,5代幼虫9月上中旬,6代幼虫10月上中旬。幼虫为害严重期在5—8月,幼虫为害主要世代是2~4代的幼虫,该时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
2.3 天敌寄生情况
主要天敌是跳小蜂科(Encyrtidae)和茧蜂科(Braconi-dea)。迷仁跳小蜂(Mirini Ashmead)对幼虫寄生率高,其在各代之间寄生率不同,寄生率高达76.5%,对绿翅绢野螟(Diaphania angustalis)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茧蜂科的寄生率低。
2.4 防控技术
根据绿翅绢野螟对灯台树的为害情况,宜主取针对性的控制技术。一是田间虫情调查。田间虫情调查是指导防治的关键。绿翅绢野螟一旦发生,发育快,产卵量大,为害严重。每年3月后需经常进行田间调查,特别是嫩叶萌发期,检查嫩枝嫩叶是否有幼虫;低龄幼虫,虫体小,不易发现,调查时一定要细致,一旦发现,及时治理;低龄幼虫,虫体小,食量少,危害不大,抗药性低,此时期进行防治效果显著,选择药物防治,控制效果好。二是灯光诱杀。利用绿翅野螟成虫的趋光性,诱杀成虫,在闷热、无风、无雨的夜晚设置黑光灯诱杀效果好,20:00开灯,22:00后虫口增多。三是人工摘除虫苞。对幼龄灯台树(1~2年)可采用人工捏死带虫的虫茧,减少虫源,减少危害。四是天敌保护利用。迷仁跳小蜂寄生率高,对绿翅野螟有控制作用,需进行保护或人工饲养,在集中发生区域统一释放,能有效控制其种群密度。五是药剂防治。在春初定期5~10 d检查1次,重点检查萌发嫩枝、嫩叶较多的树是否有虫卵、幼虫,在卵期或初孵幼虫期进行喷杀,选择生物农药15%烟碱乳油1 000倍液、0.36%苦参碱水剂1 000倍液、0.3%印楝素乳油500~1 000倍液,防治效果在70%以上[3]。化学农药用48%乐斯本1 500倍液或吡虫啉1 000倍液+80%敌敌畏1 000倍液喷施,效果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绿翅绢野螟是灯台树的主要害虫,为害率高达90%以上,严重影响灯台树的生长。通过设点定期对灯台树害虫绿翅绢野螟进行调查,掌握其发生规律,抓住害虫绿翅绢野螟的薄弱环节,对绿翅绢野螟进行防治,能起到显著效果。绿翅绢野螟以幼虫期为害,其幼虫期每年发生6代,以2~4代幼虫为害严重,在每年的5—8月灯台树受害严重。幼虫取食嫩叶,幼虫6龄,到4龄后取食量大增,幼虫吐丝卷叶取食叶肉,引起落叶,造成秃枝,严重影响灯台树生长;低龄幼虫取食低,但不易发现。因此,在每年开春,嫩叶萌发时需经常检查嫩叶是否有幼虫,一旦发现幼虫,及时治理,药剂能有效控制发生,药剂选用生物农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保护天敌,天敌迷仁跳小蜂对幼虫寄生率高,对控制害虫绿翅绢野螟有一定的效果。此外,灯光诱杀或摘除虫苞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田间调查是关键因素,应根据其指导是否进行防治,一旦发现害虫及时采取多种措施,控制种群发展,把绿翅绢野螟控制在发生初期。
赞助商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