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区有8.5万农业人口,仅有耕地24.8万亩,地少人多,如何让百姓增收致富?红山区委、政府形成共识:创新科技调结构,走精品、优质、特色型的路子,以较少的土地获取较高的收益。
这几天,桥北的西红柿种植户王建忙着为西红柿喷洒牛奶。他家的西红柿不施化肥,使用豆类、玉米(2420,-9.00,-0.37%)等做成的生物有机肥料;除虫不用农药,而是用黏虫板、杀虫灯,今年的3个棚可收入10多万元。
文钟镇二道井村的天鑫特色鲜花繁育基地和春蕾鲜切花种植基地的90多栋温室里,凤仙、长寿果、倒挂金钟等200多个品种的鲜花争奇斗艳,让人目不暇接,200多农民技工正紧张地忙碌着。这里的鲜花都是农民自主繁育的,通过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销售。仅此一项,每年就能为该村户均增收2.2万元。
占地200亩的天虹花卉市场现入驻商户70多户,年生产鲜切花250万只,盆花100多万盆。依托交通和物流的优势,产品不仅销往北京、河北等地,还走出国门远销蒙古、俄罗斯。该市场现安置剩余劳动力2100多人,拉动相关产业30多项,带动周边旗县1200多户农民养花致富。从农民变为花卉经销商的农民王玉峰,一年纯收入11万元。
东三眼井村自治区级致富能手张国学家的15个珍珠果大棚到了采摘期,城里的游人来采摘、市里的超市来要货、省外的客户来拉货,把他忙得不亦乐乎。老张还在棚间套种韭菜、茄子、辣椒等蔬菜,今年他家能收入40多万元。该区已发展珍珠果2000亩。目前,红山区有设施农业1.65万亩,年销售额达5亿元。像老张这样的870多个设施农业大户,全都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