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区子弟为父辈“还情儿”
“我的父亲曾是这片林区的伐木工人,他给我起‘愿林’这个名时,就是希望他当年伐光的山,在儿子手中再造成林。”姚愿林对记者说,现在林区内的大部分林业工人都是子承父业,而父辈人在给孩子起名时多愿加进“木”字,这一字之托其实是在还大山“一个情儿”。
1993年参加工作的姚愿林,在父亲曾经工作过的林区当起了园林技术员。如今,已被山风吹成“古铜色”的老姚却告诉记者,工作20年里他从没砍过树。
“父辈人伐的树已经够多了,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这片‘林海’里都很少能见到成片的原始林了。” 老姚说,从1998年开始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后,他们林区的伐木工都变成了“种树人”,主要工作就是造林、护林。
作为一名林业技术员,青云新区每年人工更新的新林都经他“验收”,这让老姚能够粗略地计算:20年里,这片林区已新增树木超过一万多亩,每亩以平均200株计算、最终存活率超过八成,这些年青云新区新增的树木已近200万株了。老姚说,他一直牵挂着第一年上班时种下的那批树苗,20年后落叶松的胸径已经“碗口”粗了,而云杉稍细也有“小臂”粗了。
林区的荒山快“填乎满了”
3日,在亚布力林业局青云新区内“仅存”的荒坡上,姚愿林和林业工人正配合前来植树的志愿者们,一起栽下落叶松、云杉等长度超过100厘米的树苗,这也是今年这片林区植树工作的收尾。
在现场,老姚对记者讲,每年因气候决定,一般在4月初到5月上旬之间,仅有半个月是最佳植树期,种下的树苗成活率也最高。植树志愿者一般种植的是100厘米以上的树苗,而林业工人种植的却是30厘米长、更小、更弱的树苗,这样林业工人就必须抓紧“抢种”,保证这些小树苗也能达到95%的成活率。
早年一进植树期,老姚就要跟林业工人们在每天清晨6时出发,每人身背500棵树苗,加上充饥的干粮、饮水,每次负重超过40公斤,并在林区里徒步穿行数小时,走进每片荒山的深处开始造林。而植树期过后十多天,要再进山对新苗扶正,到了6月份每隔20多天还要上山除草……
说起这几年,老姚却表示“工作不像以前辛苦了”,因为现在造林很少再“进山”了,不仅林区的荒山都快“填乎满了”,原来坡度超过15度和1994年以后开垦的林地,也按年度、分地块逐年退耕还林。
林业工人的“新愿望”
“老一辈以采伐为荣的老森工们,留给我们的愿望是重新覆绿。而这代林业工人也有新的愿望。”姚愿林说,他的新愿望就是等到他退休时,能看到他栽下的所有树木全部长回到“碗口”粗。
记者从亚布力林业局了解到,随着我国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地跨尚志、方正、延寿三县市,总施业区达30.6万公顷的亚布力林业局,目前的森林覆盖率已超过87%。
2011年起,“天保二期”工程进入新的起始年;直到2020年,国家对林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的资金投入及政策扶植再一次提升,这让姚愿林这代林业工人的新愿望得到了传承。
“30厘米小树苗,20年后才能长成碗口粗。”老姚说:“再过10年、20年,下一代林业工人又该接班了……”老姚希望,这片承载着心愿的林区在一代代传承下培育出新时代的“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