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首个“中国旅游日”之际,景区纷纷推出门票减免优惠措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景区的门票优惠措施只局限于旅游日一天。旅游日过后,不少景区不仅不降价让利于民,刚到3年涨价解禁期限,就急不可待打出门票涨价牌,而且涨幅惊人。近百5A景区门票跨入“百元时代”,未来数月全国又将有超过20个知名景区门票涨价,这对于想亲山水、远尘埃的游客来说,实在是一条大煞风景的坏消息。在我看来,某些地方把公共景区当成摇钱树,景区门票跟风涨价,即便不违规,也缺乏说服力。
其实,旅游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吃、住、游、娱、行、购”等六大旅游要素中,门票只是旅游经济的一个环节。实行低价门票政策或者不卖门票,将大大提升周边人气,带动周边酒店、餐饮、购物、娱乐等多重利好。从促进旅游消费、拉动旅游经济的角度讲,门票优惠根本不会亏本,还可以为景区赢得公益美名。比如杭州西湖免费开放虽然减少了门票收入,但是拉动了地方综合旅游经济,赢得游客青睐。根本无损旅游经济效益。过高的门票价格吓跑游客,实际上得不偿失,不利于吸引游客,更不利于旅游产业长远发展。
虽说目前经济形势整体向好,物价有所回落。但是CPI指数长期高位运行,当前,房价、教育与医疗费用居高不下,食品、自来水、天然气等日常生活用品都在涨价,成品油屡创新高,居民用电阶梯式改革……在涨价风潮中,景区趁火打劫,涨价风潮再起,除了加重民众通胀预期以外,民众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消费信心将会再次遭受打击。
从景区的地位与归属来看,不少景区是著名文化遗产,是自然与历史的恩赐,是国人共享的名胜财富。地方只是文化遗产的管理者,并非所有者。既然是文化遗产,就应具有公益性与社会功能,不能单纯以门票论价值。景区除了收取合理的维护开发成本以外,根本不应该涸泽而渔、肆意涨价。而且景区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不仅像自来水、天然气那样牵涉到当地百姓的利益,还直接影响外地游客利益。而按行业惯例,景区往往会出台多种优惠措施补偿当地游客,比如门票打折,推出月票、年票等等。受门票涨价影响较小的群体参与价格听证决策,而真正要多掏腰包的外地游客却被排除在听证会之外,景区关门涨价,难言合理。
应该说,相对于国人的收入水平而言,当前国内景区门票价格已经够高了。与我们的高门票政策不同的是,国外不少风景名胜根本不要门票。即使卖门票,票价也普遍低廉,与当地百姓收入水平比起来,是九牛一毛。门票价格在国民月收入中所占比例一般不超过1%。比如,意大利古罗马斗兽场只需6欧元;以色列国家公园门票一般为10-20谢克尔,最低为3谢克尔(1谢克尔约合人民币1.8元);日本自然景观不收门票,文化景点收费很低。人家低价甚至免费吸引游客,我们的门票价格屡创新高,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不断扩大,的确是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不仅某些地方政府与涨价景区要权衡涨价利弊,放弃景区暴利思维,拿出诚意让利于民;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也应考虑把景区门票列入民生价格监督体系,有效监管景区随意涨价。当然,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有待出台《旅游法》等法律法规,对哪些景区属于公益景区,哪些是商业景点,做出明确界定,推动公共景区回归公益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