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实施森林工程以来,黔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扎实地推进森林工程建设,按照“峡谷峡江之城,清新清凉之都”的定位,为全力打造渝东南区域性中心城市添砖加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该区在以提高蚕茧单产、质量的同时,全面开展蚕桑循环经济开发利用模式,最终实现蚕茧高产、桑园增效、蚕农增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山上绿起来了
森林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依托峡江峡谷天然资源,黔江站在高起点建设“森林工程”。
2008年以来,该区在成功创建重庆市山水园林城区的基础上,又以创建重庆市级森林城市、国家级森林城市为新起点,强力推进建设“森林黔江”各项工作,各项指标均已达到了国家森林城市考核标准。
截至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由森林工程实施前的41%提高到47.5%,提高了6.5个百分点。绿化覆盖率达54.1%,道路绿化率达83.3%,水系绿化率达81.5%,乡土树种使用数量达90%以上。完成创建森林城市建设绿化64.3万亩,总投资9.8亿元。
黔江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按照“城乡一体、林水相依、生态和谐”的理念,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森林工程等一系列生态林业工程,在全区构建起了城市园林、山区森林、道路林荫、农田林网、乡村林果化的城乡一体化生态新格局。
绿色的城周“森林屏障”,为黔城增添美景;绿色森林增绿阿蓬江两岸……目前,依托森林工程建设新建速丰林基地21万亩(其中特色经济林7.5万亩)、城周森林屏障0.85万亩、渝湘高速公路红线外林带绿化0.96万亩、森林生态镇3个、绿色村庄71个、荒山造林绿化9万亩。
农民富起来了
蚕桑经济林带动农户增收
走进黔江区双河丝厂,场内机器轰鸣,弥漫着蒸汽,一个个蚕茧被剥离成蚕丝……厂里展厅内展出的围巾、睡衣、被子等柔软的丝织品都用这些优质蚕丝制成,该厂生产的白厂丝已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双河丝厂的成功案例仅是黔江区延伸蚕桑产业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区新建标准化、规范化桑园9万亩,全区优质桑园面积达13万亩,不仅蚕农们的收入有了保障,2011年,该区产茧量也由森林工程实施前的全市第18位跃居至第1位。值得一提的是,该区以突出扶持致富农民为重点,大力发展蚕桑特色经济林和香椿、桤木、桉树、日本落叶松速丰林两大基地,并结合绿色村庄建设种植脆红李、板栗、枇杷等经果苗木,着重解决林农增收问题。
黔江区石会镇工农村蚕农庞春波就是受益者之一。他与蚕桑打了19年交道,眼下自家种了25亩桑树,去年全家年收入达到5万元,成为全镇的养蚕产茧状元。来自黔江区林业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区养蚕户已达16536户,养蚕85000张,产茧56357担,同比增长25.2%;收购蚕茧60132担,蚕农养蚕收入7500万元,同比增长50%;蚕农户平均收入4535元,同比增长62%。
为做大做强蚕桑经济,该区大力发展丝绸工业。黔江区政府与浙江大洋实业有限公司、浙江帝斯曼中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桐乡大通工贸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达成了协议,打造“黔江·桐乡丝绸工业园”。项目总投资25亿元,占地1平方公里,预计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达到年产4A级以上白厂丝1000吨、高档丝织绸缎1000万米、真丝服装400万件、真丝针织服装100万套、蚕丝被50万床,并积极开展缫丝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年加工蚕蛹1200吨,提取蚕蛹油300吨;实现年产值50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实现利税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万个以上,带动3万农户增收致富,把黔江建成全国知名、重庆最大的优质茧丝绸生产出口基地。
城市亮起来了
为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添绿
作为武陵山区腹地城市,黔江区模仿自然界的森林生态模式,依据城区道路绿化景观概念规划,科学打造有层次有变化的道路绿化,将渝东南民俗特色与创建森林城市紧密结合,打造了一批批独具生态民俗特色的生态项目。
据悉,该区在城区充分发挥环山拥水的自然地理优势,利用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将城周的西山、跑马山、三台山、寨子顶、雷鸣山等山体纳入城市绿地系统,划为绿地保护禁建区,进行封山育林。同时,逐步配套相关市政园林设施,构建集旅游、休闲、健身、观光、娱乐于一体的城市森林公园体系。
此外,在创建市级森林城市建设过程中,该区还实施了万亩城周生态屏障项目,新造林10036亩,栽植桤木、香樟、栾树、枫香等各类苗木70余万株,并通过重点生态项目建设增加城区外围绿地,将城市包裹在生机盎然的森林之中。
据悉,自2008年实施森林工程以来,黔江新建城市绿地222公顷。截至2011年底,该区公园绿地面积318.67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93平方米,建成区绿地面积655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724公顷,建成区绿地率达38.1%,绿化覆盖率达42.4%。经过不懈努力,黔江区被重庆市授予“市级森林城市”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