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7苗木网
当前位置: 597苗木网 » 行业资讯 » 时事新闻 » 正文

土地石漠化扩展趋势初步遏制 中国顽强抗击荒漠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时间:2012-06-15 16:38:32 更新时间:2012-06-15 16:40:57   浏览次数:5305
597苗木网2012年6月15日从互联网获悉:奇迹是什么?当风沙肆虐、草场退化、土地龟裂荒漠化无情地席卷全球时,世界的目光总会投
赞助商链接
  597苗木网2012年6月15日从互联网获悉:奇迹是什么?当风沙肆虐、草场退化、土地龟裂……荒漠化无情地席卷全球时,世界的目光总会投向荒漠化治理有着突出亮点的中国,以寻求治理之道。从上世纪末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近年来的年均缩减2491平方公里,持续净减少;从上世纪末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近年来的年均缩减1717平方公里,持续净减少;从2004年沙化土地植被平均盖度17.03%提高到2009年的17.63%,平均盖度5年间提高了0.6%……

据6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公布的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石漠化土地面积由2005年的1296万公顷减少到2011年的1200万公顷,年均减少16万公顷,缩减率为1.27%,我国土地石漠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由过去持续扩展转变为净减少,岩溶地区生态状况呈良性发展态势。

综合防治:中国力量的集中体现

中国的荒漠化治理,是社会主义国家力量的集中体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高度重视防治荒漠化,全国人民始终心系美化家园、投身植树播绿。

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以国家林业局局长为组长、19个部委组成的中国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协调解决有关治沙工作的重大问题,形成了林业部门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发改、财政、国土、环保、水利、农业、气象等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荒漠化防治工作的机制。

随着森林、草原和水土保持等在内的生态补偿制度的制定,以及一系列支持沙区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政策的出台,由政府主导、各相关部门协作、全国人民参与的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一系列大型生态建设工程遍及沙区,不仅使沙区植被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更增强了重点治理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高位推动到全民参与,从黄沙肆虐到林草丰茂,中国荒漠化防治再一次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2005年,国务院批复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05-2010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

2011年3月,国家林业局批复《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通过全面推进和加快示范区建设,力争用10年时间,实现示范区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达到 70%,在生态改善、技术创新、政策机制、产业发展等方面建成一批防沙治沙示范样板项目,并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目前,不仅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得到了有效控制,沙区还创造了“生物经济圈”、“公路治沙”、“铁路治沙”等生态经济兼用型的综合治理模式。

“中国取得的重要成果表明,退化土地是可以通过农林间作和其他可持续管理方法获得治理的。”2011年6月17日,在第十七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来临之际,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致信中国国家林业局,希望中国与其他国家分享成功经验,并期待通过荒漠化防治,提高旱地生产力,为改善人类福祉作出贡献。

在生态建设这一特殊的历史单元中,荒漠化防治再现了中国的力量,并成为衡量中国发展与进步新的标尺。

科学防治:为实现生态良好保驾护航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防沙治沙工作稳步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许多国家级科研单位和部分省(区)就成立了防沙治沙和荒漠化防治研究机构,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研体系。

从1994年起,中国历经10年建设,组建了包括宏观监测、敏感地区监测和定位监测3个层次、5年为一个周期的全国荒漠化沙化监测体系,并分别在1994年、1999年、2004年和2009年成功组织了4次全国性荒漠化沙化监测,基本摸清了中国荒漠化沙化土地的面积、成因和动态变化趋势,建立了重大沙尘暴灾害应急体系,形成了以遥感监测和地面监测为主、信息员测报为辅的沙尘暴灾害监测体系。

同时,中国在国家层面组建了包括10位院士在内共24位有关方面专家组成的中国防治荒漠化高级专家顾问组,定期开展技术咨询,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国防沙治沙技术体系日益健全,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不仅出台了《防沙治沙技术规范》、《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技术标准》等一批防沙治沙技术标准,还总结形成了包括植被保护和建设、流沙固定、防护林营造、节水灌溉、资源开发等多个方面,涉及生物、化学和工程等多个学科的100多项先进适用技术。

尤其是以防为主、固阻结合,生物技术为主、多种措施相结合的技术体系的构建,有效解决了造林树种的选育、林种配置、植被保护与复壮、节水灌溉以及铁路、公路防沙等技术难题。

依法防治:让生态保护理念植根心底

这是中国防沙治沙的里程碑。

2001年,中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专门用于防沙治沙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每一项事业成功的重要前提和必要基础。据了解,近20多年来,中国逐步建立健全了防沙治沙的法律法规和条例意见,夯实并提高了防沙治沙支撑保障能力。

1991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治沙工作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了利用沙区资源的相关政策;2000年,国务院下发了禁止乱挖甘草和发菜的有关规定,以保护沙区植被;2007年,受国务院委托,国家林业局与防治任务较重的北方12个省级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订了“十一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2009年,国务院批准转发了国家林业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2011年,国家林业局会同有关部委组建了期末综合考核小组,对12个省级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一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落实情况进行了综合考核。考核结果经国务院审定后,由国家林业局向各有关部门和省级政府进行通报。经国务院审定后的考核结果交由中央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对各有关省级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依据。

防沙治沙目标责任制的建立和实施,在中国防沙治沙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了中央政府对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进行问责,切实提高了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防沙治沙的责任意识,有力促进了地方各级政府防沙治沙问责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在此基础上,各省(区)也相继制定了配套法规,使防沙治沙律法规体系更趋完善。在辽宁,《辽宁省防沙治沙条例》的发布,明确约束了放牧、开垦、挖沙等一系列破坏植被的活动;在吉林,省政府关于加强防沙治沙(碱)工作决定的出台,使集中、专项执法行动成为常态;在宁夏,自治区防沙治沙条例的实施,规范了各级人民政府在防沙治沙工作中的责任,明确了相关部门防沙治沙的职责……

法律法规的完善,使防沙治沙步入了依法防治的轨道,对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治沙富民:“点沙成金”不再是传说

沙在人们的眼中只是“祸源”吗?不,这组数据告诉你治理荒沙也能“点沙成金”。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走特色沙产业发展之路,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累计人工种植梭梭林27万亩,人工种植肉苁蓉8万亩,年产量分别达320吨和40吨,全旗年人均增收2000元;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将防沙、治沙、用沙有机结合,在腾格里沙漠边缘建成日光温棚1200座、沙漠弓棚400座,并将沙坡头建成首批全国5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百万人次,收入超过4亿元;青海“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沙产业规模基本形成,柴达木盆地每年采果期用工人数可达 36万人,德令哈市林业和沙产业的产值已达1.13亿元,有1万多名农户从治沙造林中获益……

2009年,财政部、国家林业局修订出台了《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大了对防沙治沙产业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十一五”期间,各类银行对列入国家防沙治沙和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地区发放的林业贴息贷款共计140多亿元,中央财政共贴息5亿多元。

2010年,《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沙产业的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明确沙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和目标、重点领域和项目、相关政策和保障措施,以促进沙产业发展,发挥其在拉动生态建设、增加社会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市场供应、推动沙区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这些政策的出台,不断夯实产业化治沙的基础。如今的沙区,初步形成了以木材、灌草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沙漠旅游等为重点的沙区特色产业;一批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的涌现,极大程度地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步伐,从而取得获得了更多社会效益。

利用阳光、通过生物、延伸链条、依靠科技、对接市场、创造财富,中国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治沙富民新模式,使防沙治沙成为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推进农村生产方式转变、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新途径。总结并推广中国的治沙模式及经验,意义不仅在西部、在中国,在世界范围也是人类的福音。

国际合作: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单独解决全球生态问题,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

中国政府从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利益出发,1994年签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199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批准该公约。多年来,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包括荒漠化防治在内的国际履约。

1995年和2004年,中国编制实施了《中国防治荒漠化国家行动方案》,有效地组织了跨区域、跨流域、跨行业的大规模生态工程建设,加速了荒漠化土地治理工作,使一些地区的荒漠化问题初步得到有效控制。近年来,中国先后承办了防治荒漠化亚非论坛、防治荒漠化亚洲部长级会议、妇女与荒漠化等一些重要国际会议和活动。

2011年,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支持下,中国为亚洲12个国家举办土地退化专业技术培训班;实施了联合国粮农组织菲律宾土地退化评估技术援助项目;签订了《南亚国家土地退化评估技术援助项目协议》;派遣专家为库克群岛土地退化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第六十六届联大防治荒漠化高级别会议上,中国经验得到了普遍认可。

同时,中国为非洲国家开展防治荒漠化政策和技术培训,中、韩、蒙3国林业部门签署东北亚区域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网络合作协议,中德合作开展了监测指标体系研究。

国家林业局治沙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多年的荒漠化公约履约和国际合作工作,在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深化对公约进程影响、促进国际合作多样化、推动中外合作等方面均作出了不懈努力。

纵览中国数十年防治荒漠化的进程,时空坐标清晰地表明:防沙治沙的决胜之战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离不开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各地方的真抓实干,更离不开依靠群众、依靠科技、依靠改革的治理荒漠化的三大法宝。

妥善应对荒漠化,事关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事关全世界各国人民福祉。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正在浓彩重抹地书写人类发展的崭新篇章。

添加到百度搜藏 添加到百度搜藏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苗木行业图文推荐
苗木行业新闻推荐
赞助商链接
苗木花木类新闻点击排行榜
新闻特别推荐
 
 
APP应用权限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汇款方式 | 付费会员 | 广告介绍 | 网站介绍 | 版权隐私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597苗木网是中国专业的苗木网站,每天更新最新苗木求购信息, 绿化苗木价格, 最新苗木供应信息和最新苗木资讯
ICP备案号:鲁ICP备19004792号 1鲁公网安备 37068502000062号
copyright @ 597苗木网 2019-2026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19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