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虫日息夜出,有两次活动高峰,一次在20—21时;另一次在黎明前。趋化性强烈,但产 卵后趋化性减弱,趋光性增强。幼虫孵化后群集在衰叶里,1~2龄幼虫白天隐蔽在心叶或叶 鞘中,夜间取食叶肉,致表皮呈半透明小斑点。3~4龄幼虫蚕食叶缘,咬成缺刻。5~6龄达暴 食期。幼虫有潜土习性,老熟后在1~2 cm处作一土茧,在其内化蛹。
黏虫发生数量受气候条件影响极大,雨水多的年份往往大发生。成虫产卵适宜温度为15 ~30 °C,相对湿度90%左右,高温低湿是黏虫产卵的重要抑制条件。对于幼虫,在温度为35 °C的条件下,任何相对湿度死亡率均为100%。蛹在温度为34~35 °C条件下能羽化,但不能 展翅。土壤过于干燥常引起蛹体死亡。暴雨会使初龄幼虫大量死亡。对黏虫的防治措施主要 有以下三种:
①利用天敌防治。黏虫的天敌很多,如蛙类、线虫、寄生蜂、寄生蝇、金星步甲、菌类及多角 病毒等,对黏虫的发生都有一定抑制作用。
②诱杀成虫。利用成虫对糖醋液的趋性,在成虫数量开始上升时,用糖醋液(配制方法同 地老虎的防治方法)盆诱杀成虫,每5—7 d换1次。
③药剂防治。用来防治黏虫的农药有90%敌百虫晶体1000~1500倍液、50%辛硫磷乳 剂、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200~300倍、2. 5%溴氢菊酯2000~ 3000倍液,用750~1500 kg/hm2药液喷雾,防治效果较好。用80%敌敌畏乳剂或50%马拉 硫磷乳剂,1125 kg/hm2用量超低量喷雾效果也很好。用2. 5%敌百虫粉剂、3. 5%甲敌粉、 5%杀螟松粉,喷粉用量22. 5~30 kg/hm2。用77~21苏云金杆菌粉稀释30~50倍,20%灭 幼脲1号10~20 mg/kg药液、25%灭幼脲3号15~20 mg/kg药液,杀虫效果在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