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靠山镇的苗木产业,张书礼就有说不完的话。今年60多岁的他笑起来让人感觉格外亲切,也许谁都不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样貌普通的农民,竟是当年靠山镇苗木产业的创始人之一。
上世纪80年代初,张书礼还是村里的一名赤脚医生,一边劳作在祖祖辈辈耕耘过的土地,一边为村民们治病。年复一年,饱尝“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的他,积蓄却也没有多少。
“日子怎么能这样过?咱的家乡山清水美,一定有一条能让我们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的路,只是我们没找到而已。”张书礼这样说。
带着这样的思想,他找到当时靠山镇的林业站的站长罗宝春和村里几个比较有经济头脑的农民党员。经过多方考察和外出学习,他们了解到各地绿化苗木普遍短缺,市场发展前景看好的信息。几人东挪西借凑足2万元钱,开始在房前屋后培育绿化苗木。
“当时我们的做法很不被村里的人看好。大家都说我们是不务正业,说我们农民不做农民的营生,整天动些花花心思,到头来肯定一事无成。”张书礼笑着说。
“开始的几年,我们种苗木处于摸索阶段,也没有太多的收入。但我们从来没想过放弃,因为我们确定这是一条致富路。”经过六七年的试验摸索,终于培育出一批适合于北方气候条件下种植的苗木品种,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附近的村民们看到他们种苗木后得到的实实在在的收益,也纷纷前来求教,跟着种起苗木。
张书礼说:“我们一开始做苗木的时候,吉林一位从事这一行业的朋友就告诉我们,苗木如果不形成一定的规模,怎样也发展不起来。所以我们一直的目标就不是我们自己发财,而是形成产业链条,形成产业规模,让镇里所有的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
张书礼回忆,早在1985年,他和合作的朋友从山东引进两车玫瑰,由于经验少,种植时出了问题,玫瑰苗全部死亡。为了不让一起参与种花的农民有所负担,他们几个带头人主动承担起全部损失,那一次他们赔了近10万元。
“当时我真的很着急,一夜之间长了满嘴水泡。那时候我也想过是不是选错了路,但经过冷静考虑,我也想清楚了‘有失必有得’,只要我们从头再来,损失一定能补回来的。”
也就是那一次,张书礼从心理上真正认识到了技术的重要性。几个合伙人一起,再一次踏上四处学习、考察的“取经”之路。
“当时交通不方便,有时候下乡考察,根本不通车。我们几个人就靠脚走,有时候一走就是大半天,反正我们就想着,不管多难,一定要把技术学到手,回到村里给老百姓一个交待。”
经过张书礼和同伴们的不断努力,经过几代苗农们的艰苦奋斗,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原市靠山镇的苗木产业日渐壮大起来。
如今张书礼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一家人闲暇时也外出旅游度假。“这么多年,可以说我是和靠山镇苗木产业一起成长的。现在苗木产业走上了正轨,老百姓们都过上了好日子,我也该好好享受生活了。”张书礼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