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的绿化栽植,经济高速发展势必涉及到周边环境的利用。在水利、公路、铁路、矿山等工程建设中,经常 有大量的开挖,开挖破坏了原有植被,造成大量的裸露土坡和岩石边坡,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 和生态环境失衡。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矿产资源,特别是石矿资源的需求呈跳跃式 发展的趋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猛发展刺激了采石场的发展。这些采石场在短时 间内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采石场 给环境、生态和景观带来了一系列的危害和问题。进人21世纪,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原 有的荒山和采石场已按城市规划的要求,纳入到新城区及都市风景区、生态保护区的建设范围 中。许多废弃的采石场暴露在城市中成为一个个“伤疤”,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影响了人与自然 的和谐发展。
裸地复绿靠自然界自身的力量恢复生态平衡往往需要较长时间。从裸地到一年生草本、 多年生草本群落,约需10年的时间;到灌木群落约需20年的时间;再到森林群落最少也需 100年的时间。采用人工生态修复法,可大大地缩短复绿的时间,一般只需30-40年的时间。 在裸地复绿的特殊地形——边坡复绿中,土质边坡通过人工防护和绿化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 实现生态恢复,但岩石边坡复绿难度较大,特别是采石场的地形包括了边坡的各种角度类型。 因此,采石场的生态环境恢复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在环境绿化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边坡复绿工程技术设计 研究起步较早。美国是世界上最早的生态恢复研究与实践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30年代 就成功恢复了一片温带高原草原。20世纪50-60年代,欧洲、北美等也开展了一些工程与生 物措施相结合的矿山、水体和水土流失等环境恢复和治理工程。英国对工业革命以来留下的大面积采矿地以及欧石楠灌丛地的生态恢复研究最早,也很深入。此外,澳大利亚对采矿地生 态恢复的研究历史长,且研究深人。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在国外发达国家已有很长的历史,他 们的生态护坡几乎与项目建设同步发展。生态恢复中苗木材料的研究美国较多,美国为了解 决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问题,建立了苗木材料中心。至20世纪80年代初,各苗木材料中心与 其他机构合作,已公布了用于商业化生产的水土保持苗木种共200多个,在美国生态恢复中植 物材料的研究有几十年的历史,目前已进人商业化阶段。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长期定位观测试验和综合整治研究, 50年代末,余作岳等在广东的热带沿海侵蚀地上开展了植被恢复研究。此后的几十年,我国 陆续对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展开了研究,但对因基础建设或矿场开采引起的裸露地表实施 生态防护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后期才开始边坡复绿工程设计研究。
据黄乔乔等撰写的《中国边坡绿化专利检索调研报告》分析,在中国专利信息网上对1990- 2003年间申请并公开的与边坡绿化相关的专利进行了检索、统计、分类及评价。检索发现,全 国边坡绿化专利申请数在1990年为0,1991-1998年间每年仅为1-4项,1999和2000年发 展到每年6项,从此进人快速增长时期,而后年申请数成倍增长,到2003年度达到43项,总数 累计达到100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已多于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比例为55 = 45 : 0)。苗木类:基质类:辅助器材类:喷射机械类:施工工法类为4 : 14 : 45 : 11 : 26。 我国边坡复绿技术专利的发展也展现出与边坡绿化产业的发展并驾齐驱的迹象。
尽管目前国内关于裸露地表生态修复技术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修复技术已 相对成熟,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土壤、地形差异大,不同生态条件下适宜的苗木 选择与合理配置已成为制约生态恢复的关键因子,如灌草种类的选择、配比和种子喷施量,肥 料的配比和用量,覆盖材料和黏合剂以及保水剂的用量等,同时北方寒冷干旱少雨地区的气候 条件,对众多大型高陡硬质岩面修复等,都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要根据当地的立地条件和 生态条件加以选择和调整,并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把握设计程序、技术要点,完善设 计内容,逐步形成边坡复绿的技术规范,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赞助商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