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人家才脱贫致富,可余庆的王仕容要与千万富翁比高低。
在笔者的追问下,王仕容扳着指头算:种100亩丹参、太参,每亩产出5万元,毛收入理论上可达500万,除去租地、人工、管理等成本,100万没问题。就算旱灾水灾,五六十万是“绑在手背上的”。
由于种参药,王仕容在镇上买了一幢房子,还买了车子。
王仕容仅是余庆大多数种植大户、养殖大户以及其它产业致富的农民之一。这些年,在余庆产业结构调整之下,以及优惠的贴息贷款和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的情况下,像王仕容一样的“富农”越来越多。
这是余庆懂“民”的一种发展观,其发展在于破解民生难题,转变政府职能,以“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维护群众利益、绝不与民争利”为标准造富于民。
余庆懂“民”,还懂在还富于民、藏富于民时不显山不露水的政绩观上。2013年,余庆财政收入不到3亿元,可民间的存款,仅余庆的松烟镇就达5.2亿,农户因种植烤烟存款上千万的也不少。
栽培苗木花卉是余庆的传统产业,不少乡镇农民因传统栽培技术脱贫。但由于市场对接上的问题,以及规模经营理念不足,不少农民是“茶壶煮饺子——有货卖不出”。为使苗木花卉成为农民致富门道,政府无偿提供资金和智力,帮农民整合资源找市场、找项目。通过“破题”,余庆花卉苗木起死回生,不少乡镇花卉苗木渐成规模,使很多农民因此致富。
松烟镇大松村常田组村民杨林,因转产种植花卉苗木致富,买的轿车从宝马已经更换为宝时捷。
王远强是龙家镇一名花卉苗木农艺师,在政府帮助下,他的产业从最初的“小不点儿”发展到现在花木种植基地,生意从山区做到贵阳、长沙等大都市,20多个跟他一起干的农民也成“富农”。
政府还富于民、造富于民,才使农民藏富,这都源于余庆10多年来破解民生难题,坚决避免“穷的更穷、富的更富”的马太效应。10多年来,余庆在民生改善方面舍得投入,仅2014年的概算资金投入就是4亿余元,拉动群众投资20个亿,受惠农民超过94%。
“不是政府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我们村的发展肯定滞后。”敖溪镇官仓村党支部书记任勇说,由于政府重视民生,村里的道路全部硬化,人饮工程全部解决,连农业基耕道都已建成。
由于政府规划到位,产业结构调整及时,官仓村种植、养殖已成规模,全村236户农民一半以上因富买起轿车和农用车。任勇介绍说,村里的农民是开着轿车种地,这比我们干部强多了。
余庆藏富于民,还藏在均衡发展之上。花山苗族自治乡通过整体造富工程,全乡养牛50头以上的172家,超过100头规模的100余家。
“一头牛价值1—2万元,这种收入谁都能算。”花山党政办原主任蔡朝胜告诉笔者,通过整体推进式帮扶,花山乡几百农户通过养殖,每户年收入至少10万元。
通过特色产业调整,花山种植的1万亩烤烟,6千亩白茶,年产值就达1亿元。
“农民腰包鼓了,办起事也利索。”蔡朝胜介绍说,在集镇上规划修建的一条新街房屋,几十户农民一出手就买光了。
白泥镇满溪村金橘园社区,在“整体均衡性造富”的发展模式中使家家户户受益。这个村因金橘、特色蔬菜和务工、经商、运输等产业致富,别具一格的小洋楼,整洁优美的庭院,以及小桥流水般的景观,使这个社区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庄园。
“家家有幸福、人人都精神!”满溪村金橘园社区老党员冯明华做梦都没想到,金橘园400多村民在余庆藏富于民的政绩观发展之下,真真正正过着体面的、金子般的生活。
余庆懂“民”,真正懂得“小沟有水大河满,百姓富足国才安”的和谐社会施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