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木如何成为摇钱树的? ,走在麻家村西头,成片的苗木映入眼帘,郁郁葱葱。麻家村党支部书记麻公锡告诉记者:“我们村沿滨莱高速公路,2003年,政府要求必须在公路两侧修筑绿化带。”当时张店区园林局正为城市绿化而寻找苗木种植基地,双方一拍即合。
“村里有900多亩地,第一批流转出去300亩,30户村民参与。按当时的粮食卖价来确定流转价格,每亩500元。”麻公锡介绍,4年后,粮食价格下滑,而流转费保持稳定,流转土地的村民开始尝到甜头,村里又有五六十户参与,自愿签订《转包合同》。到2009年,93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
村支部委员李慎芝告诉记者,现在每亩地每年流转费是1000元。“村里人均一亩九分地,就算啥也不干,光流转费每年就能拿1900元。”有了这项固定收入,村民还能到基地打工,一年最少干10个月,平均每天赚50元。
64岁的麻玉杰是第一批参与土地流转的村民,他流转了7.6亩地,从事苗木种植11年。“以前种地收入少,还要养育儿女,生活不宽裕。但要顾家,又不能外出打工。”如今,土地流转费每年7600元,加上每月1500元的打工所得,每年能赚两万多元。
村民麻公胜患有高血压、脑血栓,累活重活干不了。但是自从他家流转近10亩地后,加上与老伴在苗木基地打工所得,每年收入4万多元。
“只要自愿,都能去打工,没有年龄限制。”李慎芝说,麻家村共有430多口人,近七成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年平均收入过万元,青壮年甚至超过2万元。不但解决了困难户、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还解放了年轻劳动力,实现了劳动力转移。
成立合作社 苗木不愁销
2003年,麻家村成立“盛春苗木花卉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流转土地,统一销售苗木。通过增加基础投入,建设技术先进、规范标准的高效农业,带动由分散的传统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农业发展,从而提高花木产业的种植、管理水平,促进花木种植标准化。
目前,麻家村的苗木种植承包户由刚开始的一家发展到十几家。“承包户要面向市场,合作社帮他们找销售渠道。”麻公锡说,下一步,农户将不再单独销售苗木,由合作社统一进行,并通过合作社的发展来增加村集体收入。
记者在种植基地看到,这里有白皮松、法桐、海棠等100多个品种,大多数苗木正处于小苗木培育期。
“全国各地来我们村看苗木的很多,让周围的村也看到了商机。2008年开始连片发展,不但共同致富,还能赢得更广阔的市场。”麻公锡说,等到苗木长大,经济效益将非常可观。而连片的发展,更是为开拓市场奠定了基础。
苗木广泛用于城市绿化、道路绿化、小区绿化等领域,再加上麻家村的高档苗木多,仅高档海棠就有十几个品种,因此不愁卖。“五六公分的海棠,普通的一二百元一颗,品质好的可以卖到五六百元。”麻公锡说。
合作社还投资50万元,建立占地30亩的培训基地,对农户展开苗木嫁接、树木修剪、移栽等培训。“今年秋后建成,聘请林业局的专家来授课。把粗放型种植变为技术型种植。”李慎芝称,农民有了技术,除了打工,还能去做技术指导,参与销售,收入翻番的同时,也为培植高端品种、广泛打开市场提供支持。
建城市后花园 享生态高收益
苗木种植带来了很好的环境效益。“现在我们这里不比植物园好多了!白皮松含氧量高,很多人都说,来到这里才敢大胆喘气儿。”有村民表示。
优美的环境吸引了不少周边市民前来踏青。在打造花卉苗木基地的基础上,麻公锡又开始规划着依托苗木花卉基地,发展都市服务型生态休闲农业,把麻家村打造成“淄博市后花园”。目前已经规划了马术俱乐部、足球场、水上垂钓中心等6个功能区。2011年,投入300万元,水上垂钓功能区目前正在建设中。
麻公锡表示,生态旅游收益是苗木种植的另一项经济效益。“村民可以腾出房间,做农家菜,搞农家乐,还可以销售农副产品、手工制品。这样,村民就能从住宿、餐饮、购物中再得到一笔收入。”
“别看树苗小,却承载着农民殷实幸福生活的大希望。”果里镇农委副主任于克军说,麻家村的苗木种植,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为镇上其他地区甚至桓台县以外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模式。
发展前景虽好,但资金瓶颈尚存。首先,培训基地的建设资金难筹。另外,高档苗木选种投入大,培育周期长,需要大量资金。“一亩地就要2万元,如果村里近1000亩地全改造成高档苗木,需要2000多万元的投入。”李慎芝说,而金融机构并不愿意向林业倾斜,一次性放贷最多3万元。“原来种粮有补贴,苗木种植,我们也期待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带动农民积极性。”
赞助商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