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又称柏树、扁柏,为柏科(Cupressaceae)侧柏属针叶常绿乔木,原产于中国和朝鲜,是中国特产树种,经过多年的生长,树高可达20 m,胸径可达1 m,树冠5年时为尖塔形,老树为广圆形,是中国应用最广泛的园林绿化树种之一。
1 经济意义和分布
1.1 经济意义
侧柏是珍贵的用材树种,其木材软硬适度,有香味,耐腐蚀,纹理密直,是造船屋、码头的良材,同时广泛用于建筑、桥梁、电杆、矿柱、枕木,还可制作家具,作雕刻细木工用材。
侧柏树形美观,枝繁叶茂,四季常青,有香味,虫害少,适应性强,是常见的绿化树种,常栽植于寺庙、陵墓之中。此外,侧柏的种子可入药及榨油,还可用于制作香料[1-2]。
1.2 分布
侧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针叶树种,分布于我国辽宁、四川、宁夏、湖北、河南、陕西、青海、甘肃、内蒙古、云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山西等地。其垂直分布因地而宜,吉林省分布于海拔250 m以下,华山分布于海拔1 000~1 200 m地区;陕西、云南分别分布于海拔1 500、2 600 m左右的地区。
2 树种特性
2.1 形态特征
侧柏属常绿乔木,幼树树冠尖塔形,老树广圆形;树皮薄,淡灰褐色,条片状纵裂;大枝斜出;小枝排成平面,扁平,无白粉。叶鳞片状,叶二型,中央叶倒卵状菱形,背面有腺槽,两侧叶船形,中央叶、两侧叶交互对生。雌雄同株异花,雌雄花均单生于枝顶;雄球花有6对雄蕊,每雄蕊有花药2~4;雌球花4对珠鳞,中间的2对珠鳞各有1~2个胚珠。球果阔卵形,近熟时蓝绿色被白粉,种鳞木质,红褐色,种鳞4对,熟时张开,背部有一反曲尖头,种子脱出,种子卵形灰褐色,无翅,有棱脊。花期3—5月,种熟期10—11月。
2.2 生态学特性
侧柏是一种温带树种,年降水量300~1 600 mm、年均气温8~16 ℃时可正常生长,对干旱、寒冷适应性很强。当年降水量200 mm、土壤含水量5%或遇-35 ℃低温仍能生存。
侧柏是一种中性树种,对光的要求中等,在郁闭度0.8的密林中可天然更新,但幼苗、幼树有一定耐阴能力。较耐寒,抗风力较差,耐干旱,喜湿润,不耐水淹。耐贫瘠,可在微酸性至微碱性土壤上生长。20年后其需光性增强,需要一定的透光度才可正常生长,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多种类型的机岩土壤基本都可正常生长,但最喜石灰岩发育的土壤。
2.3 生物学特性
侧柏是一种浅根系植物,其根系分布于25~30 cm土层,侧根水平伸展且发达,须根密集分布于根基周围,根幅为冠幅的1.0~1.5倍,生长缓慢但寿命很长,树龄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仍保持枝繁叶茂的形态。
3 造林技术
3.1 造林地选择
侧柏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各种类型的机岩或土壤都可正常生长。但侧柏不耐水湿,抗风能力较小,因此不宜在水湿低洼地、冲风口山地、风速较大地进行栽植[3]。
3.2 造林密度
侧柏在前100年内生长缓慢,树冠窄小,根系分布也较浅,郁闭时间非常长。因此,为了促其郁闭,其初植密度为5 000~6 000株/hm2,后期根据郁闭情况进行间伐。
3.3 混交树种选择
由于侧柏生长缓慢,树冠窄小,林地内易滋生杂草。为抑制杂草生长,在侧柏造林过程中常与油松、元宝枫、刺槐等乔木树种,或与紫穗槐、沙棘、胡颓子等灌木树种混交。
3.4 整地
侧柏造林过程中,细致整地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重要保证[4]。侧柏造林通常选择干旱瘠薄的山地,因此整地方式通常有鱼鳞坑整地、水平沟整地、水平阶整地,整地需提前1个季节为好。
3.5 造林
侧柏造林可选择春季,也可选雨季或秋季,冬季严寒干冷不宜造林。造林苗木通常选用一至三年生裸根苗、一至二年生容器苗、二至三年生移植苗。造林方法常用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容器苗造林,也可采用大苗造林,但大苗造林需要经多次移植,以培养其发达的根系。
3.6 幼林管理
一是松土除草,可采用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二是越冬防寒,可覆土覆草防寒、涂白防寒;三是林粮间作,侧柏因生长缓慢,树冠窄小,定植后可林粮间作,提高土地利用价值。
赞助商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