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虫害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的特点,不成灾时难以发现,一旦虫害在一定范围内得不到控制,将会形成大面积疫情,严重破坏森林系统的多样性,危及我们的生态屏障。因此,如何趋利避害、科学发展是森林养护管理和生态屏障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马道林场地处豫南山区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结合该区域虫害的生物特性,我们进行了臭椿防虫隔离区研究。
1 试验地概况
马道林场位于河南省南部,处于桐柏北侧山脉,汉水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界边缘,属浅山丘陵森林生态系统。该区域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多雨,年平均气温14.6℃,年降水量921.4mm,光热水资源丰富,具有动植物理想的生长环境。森林以马尾松、火炬松和麻栎为主,为进行臭椿树生物防虫技术研究提供了理想的试验场和丰富的材料。
2 区域虫害特点
由于本区域树种主要是马尾松、火炬松和麻栎,因此常见害虫以马尾松毛虫和油松毛虫为主。为了防控虫灾发生,我们对多发区域时常进行监控,通过物理和化学杀虫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防治,但由于山林面积大,地形复杂多样,往往易治难防,投入相当大的人力和财力,仍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3 臭椿树防虫林网的构想
3.1 臭椿树的生物特性 臭椿树别名臭椿皮和木砻树,它在我国广有分布,是落叶乔木,树干通直高大,树冠呈扁球形或伞形,皮粗色黑,叶有臭味,故此得名“臭椿”。臭椿树喜光不耐阴,适应性强,一般土壤都能生长,更适应深厚、肥沃的沙质土壤。耐寒、耐旱,对烟尘与二氧化硫抗性强,是理想的城市和工矿区等地方的绿化树种。臭椿树有天然的抗虫害能力,除叶子气味有驱虫能力外,其叶子含有的生物碱经加水(比例1:3)浸泡后喷洒对蚜虫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基于臭椿树的上述特点,我们认为它是适应豫南山区生物防虫技术研究的理想树种。
3.2 防治机理 鉴于本地存在的大面积纯松林(尤其是生态条件差的纯松林)往往是松毛虫灾害的潜在基础。如果采用松树与臭椿树混交造林、适地植树,让它们交织在一起,那么既可以增加林分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也可以利用椿树和松树之间的差异性相互补足和制约,臭椿树的落叶经雨水浸泡会成为天然的防虫剂,对林木的根部也会起到保护作用,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整体提高林木的生长力和抗虫能力,使松林生态系统趋向良性循环。这样既能减少单一虫害防护中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也能形成生态防护屏障,提高森林经营的效率和质量。
3.3试验设计 我们选择马道林场黑石山林区的累打石地段的北坡(该区域林木主要以火炬松为主体,松毛虫病害时有发生)构建了1000m×1000m的试验单位。在该单位内,我们为了确保试验的结果有效性和试验区域的独立性,对该区域的四边构建了宽带为100m的椿树林带,然后在实验区域内,横向间隔200m培植了1条宽度为100m的臭椿树林带,形成3个空间相对独立的松、臭椿树混交,松毛虫生物防治实验重复区(见图1)。
4 结果分析
由表1可知,经过为期1年的调查统计,每样地调查50株,统计感病株数和感病率。2种树木皆长势良好,松毛虫病株明显较试验区域外同面积林地减少60%,感病率降低10%。臭椿树生物防虫方案对豫南山区松毛虫防治达到良好效果。5 结论
结果表明,臭椿防虫区感病株率降低10%,感病株数降低60%,效果显著。利用臭椿树构筑防虫林带,无化学污染,成本低,长效性强,有利于生态建设和林业可持续发展
赞助商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