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以节约成本、增加效益为中心。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节本增效、分类实施、重点突出”的原则。
1.2 建设内容
本项目区位于双辽市林业局下属8个林场(那木林场、实验林场、卧虎林杨、玻璃山林场、天兴林场、兴隆林场、向阳林场、双山林场)境内。对8个林场共667公顷的残次林进行改造,全部采用大苗机械造林。
1.3 建设目标
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在生态建设中实现节约成本、增加效益,促进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与可行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
双辽市位于吉林省西部,属大陆性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全市幅员面积3121.2平方公里,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双辽市就实施了大面积的防风固沙林建设,截至目前,总建设面积5.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5.1%。由于以往过分强调防风固沙,尤其是早期忽视立地条件、苗木品种等因素,形成了大面积的“低质林”和“小老树”,受近年来干旱影响,全市共有残次林面积2.4万公顷之多,造成森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流失。为此,亟需对残次林进行改造,而改造使用的大苗要由人工进行栽植,成本很高。为节本增效,本项目进行了杨树大苗机械造林的探索与试验,初步取得了成效。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与可行性
2010年,拟在全市的8个国营林场建立大苗机械造林基地面积667公顷。按照工程的要求,改造后必须使用大苗造林,如使用人工挖坑植苗,公顷费用为2500元,仅此一项总费用为166.7万元。由于近年来林场退休职工工资没保障、职工未参加社保等诸多因素,使林场生产经营面临着巨大困难。为此,探索新的植树造林方式,节本增效尤为必要。通辽市林场历史悠久,技术精湛,多年来一直服务于双辽以及四平地区各大林场,为此,我们把生产实际要求提出后,他们积极与我们配合研发,取得显著成效。
3 造林技术要点
3.1 造林树种
常规造林采用优质速生、抗旱性强的杨树品种。苗木一律为2根2干的省Ⅰ级杨大苗。
3.2 整地
随整地随造林,整地规格为25厘米,以适应地势及干旱条件。
3.3 植苗
全部机械栽植,植树坑规格为60×60×60厘米。
3.4 浇水
要浇足水、浇透水,增强抗旱能力,保证苗木成活率。
3.5 幼林抚育
除常规抚育外,要及时补植,适时起垄。
3.6 病虫害防治
加强测报工作,主要防治杨树烂皮病、溃疡病及杨毒蛾、透翅蛾、天牛等害虫。
3.7 造林时间
2010年春季。
3.8 造林密度
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结合双辽市实际情况,设计株行距以2×3米为主。
4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研发费:5万元。
植苗机:12万元(1.5万元/台)。
954机:40万元(10万元/台)。
植苗费:人工植苗2500元/公顷。
机械植苗350元/公顷。
其他费用同常规造林。
5 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
该项目完成后,可使项目区667公顷的造林地,植苗成本由2500元降到350元,每公顷节约成本2150元,项目区共节约成本143.4万元。由于机械开沟植苗不破坏耕地土壤结构,新植苗后的湿土直接接触根系,可减少一次浇水,这样间接节约费用53.36万元。同时,对于地块地势不能浇水的,延长根系需水等侯时间,间接反映在成活率上,可提高3%~5%。
5.2 生态效益
该项工程所产生的生态效益远远高于经济效益。项目区内的667公顷残次林,其生长年限均已达到或超过30年,从树木生长规律上讲,这部分林木已进入停止生长或萎缩阶段,造成林分质量不高,形成了低效林,限制了林业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的发挥,为此,项目实施后生态效益将远远高于经济效益。
5.3 社会效益
该项工程的实施,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态文明,在机械造林技术上也是一次进步。机械造林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就已开始,并成为了常规的生产方式,但自2006年开始,按照工程建设要求,吉林省林业厅作出了西部地区造林一律采用大苗的决定,传统的造林方式不再适应新的要求,于是从机械改为人工,手工造林由于大苗的特性要求,栽植必须开大沟、挖大坑、浇大水,新的造林成本由原来的每公顷0.3万元,猛增到1.4万元,巨额的造林成本阻碍了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大苗机械造林基地建设,为大苗造林机械化奠定了基础。再次实现了造林由手工到机械的飞跃。
赞助商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