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有德与妻子孩子在自家的苗圃大棚内。他们相信:脚下的土地加上勤劳的双手,能让他们摆脱贫困 记者胡九思 摄
记者翟晓林 宋磊 通讯员周虹
江夏区山坡街高峰村,区级公路旁一块蓝色牌子“苗圃直供:山茶花、桂花、红叶石楠……(小易)”指向近旁的丁家垴湾1号。“小易”全名易有德,今年26岁,是这家的一家之主。
易家常住5口人:94岁的爷爷、易有德夫妻、他们的两个女儿。10月16日近中午,记者驱车来到他家时,小两口刚做完上午的活回家。5岁的大女儿在幼儿园,易有德姑姑帮着带他10个月的小女儿。
厨房备着午饭,唯一一道荤菜是腌鱼。易有德家平时一个月买两次鱼、肉。这条十来斤的胖头鱼是9月24日梁子湖开湖节那天买的,腌了吃到现在。
但全家人脸上看不到贫穷带来的阴影。黑黑瘦瘦的易有德说:“今年插了三四十万棵树苗。11月第一批树苗卖出去,就有活路了。”
打工供姐姐读3年大学
成家后回乡立志换个营生
易有德的妈妈在他4岁时去世,爸爸易学仁供养爷爷奶奶和4个儿女。记者问起他小时候见荤腥的次数,易有德说:“两三个月都别想。”
二姐成绩最好,考上了湖北工业大学。易有德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从16岁到18岁,3年挣的钱主要供二姐读书。
在广东,他认识了贵州姑娘杨海燕,2010年结婚。杨海燕很快生了孩子,易有德一个人挣钱养家。“每个月挣两三千块钱,回家过完年,基本上只能剩下车费,没有一分钱节余”。
2011年,易有德下决心带着妻儿回村换个营生,种苗木。
易学仁已经再婚,还有继子女要照顾,两口子去了鄂州打工。易有德成了实际上的一家之主。
这个家不好当。2010年为他结婚,家里扯了4万元外债,连办酒买菜的钱都是借的。2011年,种地加打零工,一年收入才万把块钱。
易有德家一个月生活费几百元,比较大的开销是小女儿的奶粉钱——母乳和奶粉混合喂养,一个月2罐奶粉,要花240元。
同龄城市青年大多活得潇洒,易有德却很清醒:“一年有几万,按说还可以;但家里人口多,有老有少,经济就比较紧张。每个月两三千块钱收入,开支不能超过1500元,还要留钱买苗木。”
学了3年苗木技术
今年栽了几十万棵苗
高峰村有山有水,种苗木和养鱼是村里的两大产业。2003年开始,武汉法雅园林集团有限公司在高峰村租地建苗木生产示范基地,向村民提供种苗,负责回收,还进行技术指导。易有德成为签约农户,花3年时间,基本掌握了几种常规苗的种植技术,包括很少农户掌握的扦插、嫁接技术。
他发现,扦插不需要什么成本,只要肯出力,取枝插活就行。他动了心思,想自立门户自产自销,把生意做大。
几年下来跟汉口北、南湖几个花木市场打交道,也加了几个苗木QQ群,易有德大致对市场有了谱。“一开始桂花卖得好,普天之下到处繁殖桂花”;他果断由种家庭自种树苗改种绿化带色块苗,如红继木、红叶石楠、杜鹃、金森女贞等。
“2014年我发现,每年卖的苗都有点供不应求。2014、2015年,我准备甩开膀子多搞一些”。
易有德开了十来亩地,村里出钱铺了水管,帮他通了路,前两天又决定,再投6万元,把通他田里的那条机械作业路铺成碎石路,修长拓宽。今年,他种了十几个品种30多万棵苗,大多是红继木、红叶石楠、杜鹃、金森女贞、桂花、茶花、茶梅、金丝柳等扦插苗,也有广玉兰、白玉兰、栾树、香樟、乐昌含笑等嫁接或籽生苗。他说,去年赚了3万多元,过完年还余几千元钱,今年买设备、忙不过来时请人,“基本消耗空了”。
不过希望也近了,“4月插的这一批(苗),11月份可以出手;8月插的这一批,明年九十月份可以出手”。他估算,今年收入可以达到三四万;拿出2万元投入,明年向50万—80万棵苗进军,年收入能有五六万。
风险有没有?易有德分析:“种苗靠的是三样:搞得活、管得好、卖得出去。前两样还行,最怕的是市场风险。卖得出去要看对市场的评估,我现在不说100%准,也有个70%吧。”
如果不缺钱了,最想做什么?易有德的回答不是“改善生活”,而是“把手上的事做大”。
来自贵州的妻子杨海燕今年27岁,与同龄人一样,离不开。身处相对闭塞的乡间,一部可以上网的成了了解外部世界的通道 记者胡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