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紫阳县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理念,把植树造林作为优化环境、富民强县的重大举措,举全县之力造林绿化。“十二五”期间,紫阳整合造林绿化项目资金1.2亿元,撬动民间投入近4亿元,累计造林37.8万亩,全县林地面积达310.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0.7%,5年提高5个百分点。
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6%
3月11日,县委书记赵立根带领县级领导来到县城西门河水源地造林绿化点,和干部群众一道参加春季义务植树活动。据了解,西门河水源地规划造林200亩,计划植树75万株。
紫阳县以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大瀛湖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为依托,动员全民参与植树造林,加快了造林绿化步伐。建立了领导干部绿化目标责任制、领导干部包抓责任制和检查验收奖惩三项制度。各级分别签订绿化目标责任状,实行“县级领导包镇,镇领导包村,镇村干部包户”。造林期间,县委、县政府定期调度,分阶段督导检查,狠抓工作落实。
在每年春季的义务植树活动中,县四大班子领导带头参加,机关干部、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全民绿化意识不断增强。在城镇,对广大干部职工,依法收取义务植树绿化费;在农村,鼓励农民开展四旁植树。每年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20万人次以上,尽责率96%,累计建设义务植树基地3.5万亩。
“三大工程”构建绿色生态体系
紫阳县充分利用大巴山多坡地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紫阳特色的林果、林药产业。相继实施了茶叶、传统小杂果和中药材基地建设为主体的治坡造绿工程;以道路绿化、江河堤岸绿化为主体的防护林建设工程;以城镇绿化和新村绿化为主体的绿色家园工程。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乔、灌、果相搭配的,比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
在汉江、渚河沿岸的焕古、向阳、红椿等镇大力发展丰产密植茶园,全县发展万亩以上的茶叶大镇9个,人均一亩茶园的产业专业村55个,茶园总面积达到20万亩。在高桥、双桥、斑桃、界岭、高滩等中高山镇发展厚朴、杜仲为主的中药材超过30万亩,发展板栗、核桃等小杂果15万亩。
以包茂高速、襄渝铁路、S310省道、县镇道路、通村公路沿线为重点,建成了总长1000余公里的“风景绿色长廊”,成为展示紫阳窗口形象的绿色景观线和旅游精品线。
在城区,大力开展“园林单位”、“园林小区”等创建活动,各机关单位、社区、院落实行见缝插绿,对城区空地全部绿化,县城绿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城镇建设项目启用“绿化图章”,绿化与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截至目前,县城区绿地面积114.9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3平方米。21个集镇绿化覆盖率36.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8平方米。
绿起来,更要富起来
“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后,我把家里的10多亩承包地全部种成了茶,每年光卖鲜叶就能卖三四万块钱!”焕古镇腊竹村63岁的老茶农说起种茶来,喜上眉梢。腊竹村有400多户1600人,茶叶面积达4600亩,茶业收入近2000万元,村上不少群众靠种茶走上了致富路。
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发展经济林,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紫阳县坚持把兴林富民作为林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以特色经济林、林下种养和森林休闲旅游为主的林业产业迅速发展。
近年来,紫阳县新建以茶叶、厚朴、核桃、柑桔、小杂果为主的特色经济林16.75万亩,管理管护抚育特色经济林70余万亩,全县经济林种植面积达104万亩;积极推进林地资源有效整合高效利用,流转林地42万亩,启动建设林业园区23个,其中省级农业园区2个,市级农业园区7个;加大奖扶力度,加快推进林下种养业发展,培育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25个,发展林下种植1.65万亩、林下养畜14万头(只)、养禽175万只、林下养蜂2000箱。
据统计,紫阳县2015年林业综合产值达20亿元,农民林业人均纯收3500元,较“十一五”末分别同比增长526%、500%。在紫阳,生态林已成为富农林,农民在生态建设中尝到甜头,获得了真金白银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