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郭芳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时的“执拗”,就是坚信开州区丰富的林木资源可以让生物技术产生市场价值。
靠政府补贴发工资
2009年,郭芳琴辞去外企工作,和丈夫回到老家开州区。开州区没有适合郭芳琴的工作,于是,她想自己创业。郭芳琴毕业于西南林业大学,之后一直在外企从事生物技术方面的研发工作。她一直想创办一家生物技术公司。
2011年的时候,郭芳琴在网上偶然看到重庆市的微企扶持政策,顿时眼前一亮。当天就去了解详细的扶持政策。
“我投入10万元,政府最高补助5万元,做得再差也顶多亏5万元。”郭芳琴对丈夫说,就算失败,我也不怕。
2011年12月,郭芳琴借来10万元钱,成立了重庆绿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于当地的桉树苗销量好,她决定先培育一批桉树苗。
公司成立运作后,问题接踵而至。建实验室要钱,技术研发要钱,采购材料要钱,请工人要钱,市场营销要钱。那时候,郭芳琴每天盘算的就是如何快快有钱入账。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为了节省房租,郭芳琴每天住在公司里。“一到发工资的时候,我就去工商局领政府补贴资金,足额发给工人。”郭芳琴回忆说,“前前后后,累计拿到4.39万元补贴款,硬是把公司撑了下来。”
用生物技术打造魔芋产业链
半年之后,郭芳琴培育出桉树组培瓶苗,但树苗往哪里销?她也懵了。
这时,原公司的一位同事把自己的客户介绍给了她。她联系上客户,采取先送苗,后收钱的方式,第一次成功把产品推向了市场。
随后,她还在网上开发新市场,加入造林育苗QQ群,跟小的造林育苗公司老板和农户聊天,用专业的知识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逐步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做到了用最小的成本开发新市场。
“从培育到出售约30天,成本1.8元,能卖到4元,”指着成千上万的树苗,郭芳琴说,“这在两年前,我是想不到的。”
树苗有了市场之后,郭芳琴开始思考如何立足开州区本地特产,让产值扩大。
“如果只搞树苗培育,只能说吃饱饭。想有新发展,要找新路子。”郭芳琴决定做魔芋。为找到优质的魔芋品种,她顶着七八月份火辣的太阳,坐着货车跑遍大进镇、关面乡和河堰镇等地,带回来培养。不到两年时间,这些魔芋已经由17个芽发展到5000多个了。
郭芳琴有个想法:通过自己的生物技术,要全面改善开州区当前魔芋种苗的质量,建立魔芋精粉生产厂,实现从育种、种植到深加工的产业链,把魔芋打造成北部山区重要的经济作物。魔芋种植基地建成后,魔芋亩产可提高1吨,每亩地增收2000元以上。
苗木销往全国各地
郭芳琴到底从事的生物技术是什么?郭芳琴解释说:“就是植物克隆技术。”
那么,这种技术与传统育种方式有何不同之处呢?
郭芳琴向记者介绍,植物克隆技术是在无菌的条件下,将植物的离体组织放置于适宜的培养基和生长环境中培养,从而获得大量的优质苗木,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便能繁殖出成千上万个新的植株。
相比于传统技术,植物克隆技术具有四大优点:一是不受季节限制,一年四季均可繁殖苗木;二是快速繁殖,通过克隆的方法,一年内从一株小苗可以获得100株以上的苗木,能实现工厂化、商品化育苗;三是进行脱毒植株的培育,通过组培脱毒技术除去植株上的病毒,达到抗病、增产的目的;四是能够培育传统育苗方法难以繁殖的植物,特别是对濒临灭绝植物的保护和繁育有积极的作用。
植物克隆技术搅活了传统农业这池春水,也给公司带来良好的效益。
2013年至2014年,公司大量投入人力物力,开展了生姜、金线莲、草莓、月季等作物的组育苗技术开发,并取得了成功,为公司的发展储备了坚实的科技基础。
2015年,郭芳琴与县林业局合作开展了耐水淹植物中山杉的组培技术开发研究工作,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该技术的成功开发及推广,将全面改善三峡库区消落带的两栖生态环境。
目前,绿莱生物公司培育出的苗木源源不断地销往四川、云南、重庆、广西、福建等全国各地,年产值12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