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刚刚竣工通车的南内环西街车水马龙,道路两旁的绿化景观错落有致,给这条新路增添了不少"颜值"。与平常的道路绿化不同,南内环西街的沿线绿化属于反季节移植,用上了"容器苗"新工艺。这些栽在特制容器里的苗木,移栽时就如搬花盆,无需"砍头"、截枝、去根须,一年四季均可移植,且成活率更高,绿化效果立竿见影。如今,市园林植物研究中心培育的"容器苗",成为绿化工程的"香饽饽",我市很多新改造的道路上都有它们美丽的"身影"。
苗木穿上“鞋”
顾名思义,“容器苗”是指利用各种容器培育的苗木,相当于给苗木穿上“鞋”,再配合种植土及有机肥的辅助,让植物在特定生长环境中实现保水、保肥,使苗木长得既快又壮。这种“移树神器”,是一个圆柱形黑色塑料筐,直径约1米,深约80厘米,容器侧壁表面密布大量凸凹部位,在外部突出的顶端开有气孔。
市园林植物研究中心创新苗木培育方式,从2010年起,立项攻关“园林乔木容器育苗技术”。通过反复研究、实验,培育出国槐、白蜡、五角枫、栾树等各类“容器苗”。与传统树木培育方式不同,由于容器苗的根系是在容器内形成的,在出圃、运输、造林过程中,其根系得到了容器保护,成活率高,可有效减少自然界植物资源和资金的浪费。树木长大后,它还能带着树冠直接栽种,实现立竿见影的绿化效果。
反季节可移植
市园林植物研究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采用传统办法,一些从外地引进的绿化苗木,移植时需要砍去树冠,再切除部分长根须,水分损失巨大,在我市栽植后往往出现“营养不良”,有的甚至死亡,即使成活也达不到绿树成荫的景观效果。
以我市道路施工为例,路面作业完工大多是9月份至11月份,这时要开展沿线绿化,都是反季节移植。这种情况下,树木的水分蒸发更大、养分消耗更多,一旦养护不到位很容易死亡。
姿态优美的松树、黄色的金叶榆、红色的太阳李……如今,我市在一些新改造道路的绿化中,尝试使用“容器苗”新技术。这些栽在特制容器里的树苗,移栽时不易受季节影响,省去了治标不治本的栽植后树木“挂吊瓶输液”的工序和费用,成活率也很高。
景观立竿见影
连日来,南内环西街的绿化已初具规模,放眼望去,道路两侧不同色彩的植物为早秋的太原增添了不少美景。市园林植物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条路的绿化配套工程总面积是1万余平方米,包括20多个品种,其中大乔木有1400余株,花灌木有2000余株,绿篱8000余平方米。像我市其它新修道路一样,此次南内环西街道路竣工已是秋季,绿化同样也是反季节栽植。为了保证植物的成活率,施工方采用了“容器苗”的新技术。比如,沿线栽植的红宝石海棠,在反季节栽植过程中反苗率非常低,成活率高,节省了施工成本。
目前,我市的建设路、阳兴大道、南沙河快速路等20余条新修改造道路中,均选栽了容器苗木,已栽植的4000多株苗木成活率达到了100%,新栽苗木姿态优美、长势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