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绿地 畅享10分钟服务圈
建市以来,宿迁市园林绿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近20年的建设,城市整体绿量较好,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要求城市园林要进一步在品质上提升,更要让市民享受到园林绿化的成果,但是,宿迁的城市园林绿化在便民服务方面还有所欠缺,部分公共绿地较为封闭,可进入性不高,成为看得见、进不了的摆设,便民性不足。有的没有游步道系统,道路可达性和流畅性不高。部分绿地缺少座椅、垃圾桶、公厕等设施,有的没有足够的活动场地,不能满足市民在其间休闲、散步等活动需求等等。为进一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让老百姓共享绿色福利,提升全体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宿迁市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和“人能进得去,有一定活动空间,有一定服务功能”的要求,加快“城市绿地10分钟服务圈”规划建设,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每年有计划的改造提升40余处街头绿地和小游园。通过合理设置锻炼、娱乐等设施和场地,提升公共绿地的可进入性,着力打造功能完善、特色鲜明、惠民便民的城市公园绿地。2016年,对国土广场等40余处街头绿地进行了改造提升,着力打造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惠民便民的城市公园绿地。今年,计划在中心城市、县城规划新建(改建)40个城市街头绿地和小游园,通过设置座椅、廊架等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公园绿地服务功能。
微风里轻轻摇摆;市住建局、市农委等单位大院的围墙不知何时已消失无踪,透出点点沁人心脾的绿意……在宿迁的街头走一走,仿佛看到一幅唯美的山水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城在景中,家在园中”,人们梦寐以求的生活环境在宿迁正一点点变为现实。
以人为本 民生园林惠民生
“你真让我说哪些地方变了我说不上来,但是现在很真的很美,每天回家都感觉很舒服。”对于自家周边环境的变化,张女士没有特意去关注,只知道现在的环境美的让人欢喜。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常常润物细无声,像是在不经意间,宿迁的大街小巷就被春风吹了个通透,从里到外都是绿的。
人为核心人为本,民生园林惠民生,宿迁本着“绿色、共享、便民、协调”的原则,2016年首批对11家单位实施开放式改造,新增公园绿地约2.2万平方米,受益人群约1.2万人。打破了单位围墙、围栏壁垒,把机关单位内部园林变为公共游园,让更多绿色资源走入群众生活。2017年,在去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计划完成30家单位庭院开放式改造,逐步构建突出功能性、文化性、景观性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体系。
同时,宿迁市依托水、绿资源,因地制宜,依势造景,构建城市绿道系统。从古黄河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入手,整合城市水系、公园、广场、街道等游憩空间,启动全长22.9公里的环古黄河绿道建设。以迎宾大道、人民大道等道路为轴线,完善绿地功能,建设贯通的慢行绿道,增加林下广场、林下座凳、景观廊架等便民设施,丰富绿地可达性和道路流畅性,使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截至目前,中心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9.7%、42.7%和15.2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面积、绿地面积、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3609.99公顷、3354.94公顷、1060.26公顷。
乡情不改 乡土树种引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这是诗人余光中《乡愁》的著名诗句。“乡愁”是什么?乡愁是向未来寄出的一枚邮票,一枚会增值的邮票。说到底,是对历史和未来的负责,更是对居住在城镇里的人民的负责。宿迁市在对历史建筑进行更有效地保护与开发的同时,在园林建设上更是返璞归真,根据城市气候和土壤条件,围绕“树龄长、与人为善、文化底蕴深厚”的特性,大力推进乡土适生树种应用,优选板栗、柿子、国槐、刺槐、皂荚等乡土树种,在城市主干道路口、主要公园、广场、沿河等一些重要节点、人员活动密集区域,有意识地片植乡土大树,形成独特的乡情景观林,打造只属于宿迁的乡情氛围,使宿迁的园林成为了百姓的后花园,让公园绿地更加突显出“家”的气息。
一幅美丽的生态图画,需要精心设计每一处景致的安放,和每一次的着笔的起落。宿迁在推广乡土树种的同时,同样不失时尚的因素,宿迁在中心城市核心区的绿化配置上以榉树、无患子等冠大荫浓的乔木,搭配樱花、海棠、紫玉兰等开花植物,营造了“林荫+彩化+香化+立体绿化”的复合型景观。城市北部片区的湖滨新区,主要是结合山水景观资源丰富、大学城年青人活力充沛的特点,在色彩定位上以激情澎湃的红色系为主,选择乌桕、三角枫、美国红枫、枫香、黄栌、黄连木、盐肤木、七叶树等秋叶鲜红的树种作为园林绿化的主打树种;市南部片区经济开发区,结合工业集中、创新发展的特点,在色彩定位上以黄色系彰显其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选择银杏、无患子、白蜡、五角枫、马褂木等秋叶金黄的树种作为园林绿化主打树种,让人们在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昂扬色彩中感受激情发展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