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当记者来到这位于天府之国的花木之乡时,深深感受到为应对持续低迷的行情,这里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到苗木企业、经纪人和苗农的调整与改变。但与此同时,温江花木业者对产品品质、创新意识和服务水平的坚持始终未变,奉若圭臬。
政府:三个方向
汽车行驶在温江,几乎不超过5分钟就能看到苗木基地。苗圃面积或大或小,栽植品种有多有少,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相比全国大多数苗乡,其产品品质普遍要高出一截。
“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不仅使温江花木面积达到20万亩的规模,也让上至大型企业下至普通苗农,都具有专业的生产水平以及严苛的质量要求。”温江区花卉园林局局长胡迎春告诉记者,目前该区虽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花木产业的领头羊,但行业整体低迷的大背景让他们不敢丝毫放松。为此,政府部门将在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是搭乘“一带一路”快车,将蓉欧快铁这条生命线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胡迎春说:“不久前,首批温江花木已由蓉欧快铁发往荷兰帝尔港,用时仅13天,比海运快出近一倍。”为尽快把温江建设成为国际花木产业基地,出口苗木基地的隔离区也将随后建设。
其次是打造综合交易平台。温江花木虽然在全国苗市的地位举足轻重,但一直没有一个集花木展示、交易、研发、办公于一体的平台。为此,该区已在北部生态区规划出一块2平方公里的土地,用来建设“中国西部园林艺术城”。对于这个平台胡迎春认为,它会将花木产业、电子商务和物流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三是继续深耕三产,让苗木与休闲旅游紧密结合。据李贵清介绍,温江区现在正努力将乡道串联成一个长66公里的旅游环线。“我们把所有特色产业集散地如苗木、兰花、编艺、盆景等特色村,像用项链串宝石一样连接起来。在打通道路的同时,配套建立驿站、休闲区、自行车租赁点等设施,吸引游人,带动消费。”他说,最终大约160平方公里的产业基地将成为一个大公园。具体扶持政策是大项目配套土地,小项目资金支持,让园区成为景区。
如今的温江区花卉园林局已是第四届领导班子,虽然每一届的工作重点不同,但不变的是执政者对花木产业的重视以及实实在在的付出。
协会:成效初显
在温江区花卉协会会长曾建伟看来,20年前温江的花木产业是以绿化为主,各家各户从花园种花卉、做盆景、养兰花起步,之后随着城市建设和房地产的兴起向园林转变。如今,敏锐的温江花木业者又将发展重点转向园艺,花园的概念愈发清晰起来。“这种改变在两三年前就开始了,现在已能看到一些效果。”他说,协会从中扮演了引导、协调和促沟通的角色。
从产业结构分析,温江花木业者中农户占70%左右,园林企业占15%至20%,另外10%至15%是外来投资者。曾建伟认为,这两年的行业低潮,挤压的主要是外来投机者和一些激进的园林企业,他们或减少产量或直接退场,而生产优质产品的农户和企业,其发展是比较健康的。
“今春温江胸径8厘米的桂花价格已达到450元左右,不少苗圃卖断了货,说明去库存的效果不错。”曾建伟说,从全国看,今春不少苗乡出现回暖,但有些属于“回光返照”,因为他们缺乏整体的产业基础。温江背靠成都这个未来的国家中心城市,有巨大的绿化需求支撑;同时,多年来苗木生产与乡村旅游结合的发展方式,也让温江成为成都的后花园。温江花协的很多会员就在一三产业的联动上积极尝试,“即使苗圃不卖苗子改建花园,温江的苗圃也更漂亮,愿意来玩的人也更多。”他说,所以温江花木业的可塑性很强,而这些又基于多年的积累与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