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宋效忠 通讯员严学海 杨金华
村连村,户靠户,田挨田,红旗和梁夏是孝感双峰山旅游度假区相邻的两个村子。
它们都发展苗木产业,但其效益却有天壤之别:红旗村的苗木畅销全国10多个省市,农户平均一年增收1万多元;梁夏村苗木卖不动,长到两三米高,也无人问津。
一样的苗木,为何两样结局?国庆节后,记者前往双峰山调查。
两村盯上同一个产业
12日,站在红旗村与梁夏村交界处,满眼苗木,一片葱茏,阵阵桂花香扑鼻而来。
这边栽的是香樟、桂花、枇杷、红叶石楠、石榴、广玉兰,那边也是。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红旗村人就从果树种植中尝到甜头。村集体一度兴建桃园、橘园近百亩。“当时效益很好,承包户两三年就可盖栋房屋。”红旗村村委会主任汤盘明说。
1990年,一场大雪将橘树全部冻死。此后,红旗村开始改种桂花、香樟、广玉兰等苗木,生意越做越红火。很快,邻村梁夏开始效仿。
经过十几年发展,目前红旗村全村480户有400户种植苗木,发展苗木1300多亩;梁夏村全村385户有250户种植苗木,发展苗木500余亩。
这边笑 那边愁
“这些苗木就是我们的‘绿色银行’,我们把苗木卖到山东、河南、辽宁等10多个省市。”红旗村村支书汤春明一脸自豪,仅苗木一项,红旗村一年至少可获600万元纯收入。
“今年5月底,我和女婿以80元一棵的价格,将1300棵直径4公分的枇杷苗卖给了上门收购的广东客户。”汤盘明也是红旗村苗木种植大户,种了15亩苗木,一年纯收入近10万元。
这边种植苗木眉开眼笑,那边却为苗木销路忧心忡忡。
“苗木卖不出去,占着田地,也没法种植其它作物。”梁夏村村委会副主任江柏松一脸无奈。
70多岁的贫困户梁加申是梁夏村苗木大户,从2002年起开始种苗木,现在仍有10多亩。在他的田地里,石榴、樟树、枇杷、桂花等苗木大多有1人多高,有的长到3米多。
“卖不动,没人要,每年还要支付租金、施肥、除草。”眼瞅着苗木越长越高,老人越来越愁。
这边抱团发展 那边散兵游勇
2009年,红旗村成立红金园林绿化专业合作社,现拥有社员118户。“合作社的成立,整合了农户的力量。”合作社理事长汤金平说,现在买家要货量大,动辄几千株、上万株苗木,仅靠单门独户根本供应不了,合作社可以集中所有入社农户苗木,统一销售。
红旗村苗木大户汤衡是合作社社员。2016年,他成为孝感东站绿化供货商。“东站所有苗木都来自红旗村,我家苗木当然不够,但通过合作社完全可以满足。”目前,汤衡正在承接武汉光谷某小学绿化工程。他说,如果没有红金合作社提供资质,这个工程他根本不可能参与。
“种植苗木,品种更新很重要。农户如果缺资金、缺技术,合作社可以提供帮助。”汤金平说,红金合作社先后种植的苗木有80多种,很多苗木都经过更新换代,像红叶石楠已经更新到第四代,不少苗木还需要通过嫁接、修剪,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品相。
如今,红旗村拥有苗木合作社5家。而梁夏村迄今仍未成立一家苗木合作社。
这边“互联网+苗木”那边传统线下销售
利用互联网,线上销售,也是红旗村苗木俏销的原因。如今,汤盘明和他女婿周洋每年线上线下销售基本对半开。今年,他们通过网络将8000棵枇杷树苗卖到广东。就在红旗村越来越多的农户开起网上苗木店时,“网上卖苗”对梁夏村来说仍是一件稀奇事。
同一个产业,不同的回报。在省林业厅林木种苗管理总站种苗经营科科长周必成看来,红旗村的兴旺,不仅得益于其科学种植、抱团发展,也得益于应用互联网+,带动更多人幸福像花儿一样。
梁夏村村委会副主任彭显谋表示,将加快苗木合作社组建步伐,同时引导农户开设网店,让苗木走出大山,真正成为让农户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