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解决树种名称混乱”的方法,该文章在开始提出了“两点前提”:认准唯一的拉丁学名和“英文名的中文直译”。
那么,按照如此明确简便的前提,去查一查红栎的拉丁学名,然后再直译成英文和中文不就完事了吗?事情却远没有这么简单。因为,作者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北美红栎”的百度百科词条中依然代表着一个具体的树种”,于是,其英文名也就变成了Northern red oak,中文直译自然就是“北方红栎”。
从权威著作中明确植物名称
百度词条是一个谁都可以参与编辑的中文信息平台。其中的词条只是代表了词条编辑者与审核者的认识和理解,并非都是某一方面的权威结论。对于有争议的词条,绝不是仅靠搜索就能弄清楚的;如果真的把“北方红栎”词条视为定论,并希望以此统一“北美红栎”和“欧洲红栎”两种不同的叫法,甚至认为“红栎”是“北方红栎”的简称,那就必然造成更大的混淆不清。但出现这样的词条,足以说明“北美红栎”并非空穴来风。那么,“北方红栎”究竟是怎么产生出来的、问题的根源和症结究竟在哪里呢?
为此,笔者重新查询相关的文献资料。先查源头的国外资料。笔者手头有两本英文版工具书:一本是被誉“世界乔灌木种植者圣经”的《乔灌木手册》(The hiller manual of trees & shrubs);一本是《北美和欧洲乔木500种》。二书中提供了关于红栎明确而严谨的名称:1.红栎的法定学名Quercus rubra,其种加词rubra是拉丁文红色的意思,对Q.rubra直译的英文是Reb Oak,直译成中文就是红栎。2.找不到任何关于“北方红栎”的蛛丝马迹。虽然红栎还有一个异名:北方栎(Q.borealis),但这个异名只是针对红栎而言,只涉及地理区位不涉及叶子颜色,与同处北方的或南方的其他栎树毫无关联。这两条,决定了红栎在其栎树家族中的独占性和排他性:只要写出RedOak,就只能是Q.rubra的英文名,绝不会被误认为是别的什么红栎。如果随意给红栎添加带前置词,那就等于画蛇添足,其本身就违背了“认准拉丁学名”这一前提,因而也就不是真正的、世界通用的红栎了。
“红栎”在国内的命名现状
问题很可能出现在国内。笔者又查阅了几本近几年国内出版的权威性著作: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编的《新编拉汉英植物名称》、陈俊愉院士译审的《世界园林乔灌木》和吴中伦先生的《国外树种引种概论》。
《新编拉汉英名称》中出现了把红栎和红槲栎混为一谈,并且颠倒了学名和异名的使用情况。而且只出现了红栎异名Northarn Oak的英文名称,没有Northarn Red Oak的字样。
另外两本书中,虽然标题都是“红栎”,却都同时出现了“红栎”和“北方红栎”两种英文名称,也即两种俗名。这表示译者承认有“北方红栎”这样的叫法。
在介绍某一树种时,同时列出几个俗名,是一种常用的做法,这在早期的树木学类书籍中较为常见。近期的有关文献中,所列俗名一般只保留最主要的、被固化的一种,至多两种。因为俗名也会与其他树种的俗名相重,故而不具有唯一性,使用当中,必要时要加注学名。
“北方红栎”在国内的工具书中出现,显然与红栎的称呼混乱有关,反之也可能对“北方红栎”的采用产生影响,但却绝不可以作为取代“红栎”的依据和理由。
实际上,出现“北方红栎”频率较多的,主要是我国的一些技术刊物关于引种方面的文章,或在译著的,如《美国木本植物种子手册》等实用性书籍中。“欧洲红栎”、“北美红栎的叫法,则基本上是在推销产品的网页上。比较正规的有关红栎的著作或文章,其题目绝对只用红栎而不会使用“北方红栎”。对“北方红栎”过分解读,只能把原本简单明确的问题节外生枝而复杂化了。
结语
最后,作以下两点补充解释:
一是,英文名称并不都是学名的直译,更多情况下二者并不一致。
如南方红栎的学名Q.falcata直译应该是镰刀栎;黑栎Q.nigra的英文名则被根据其喜水湿的特性而称为水栎WaterOak。特别是中国的原产树种,其学名和中文俗名更是异多同少,如麻栎学名(Q.acutlssima)的直译是尖刺栎或锯齿栎,国槐的拉丁学名(Sophora japonica)直译是日本蝶形花树,等等。
二是,关于红栎、白栎的类别划分。
一般来说,查询或检索一种植物的名称,没必要涉及到其亚属和组别,更何况栎树的亚属划分还存在不同学派,对组的鉴别好像仍在进行,已经划定的还有变动。
红、白两类栎树的划分,更多情况下,是因为红、白两类栎树除了两类的果实成熟期不同这一具有检索意义的差别外,还具有其他一些共性的的差别:如红栎类果实口味苦涩,而白栎类口味较甜;红栎类的材质坚重、纹理较粗,而白栎类软硬相对适中,纹理较明显;白栎类心材中富含侵填体,适于造船和酒桶和高档家具,而红栎类则极少侵填体,属高端地板材种等。
按照这些共性的差异加以分类,便于不同需求者的选择,因而主要是一种实用性的归类。这也是为什么在《美国木本植物种子手册》的那么多树种中,单单只对栎树进行了分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