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花簇中留影
江津太公山七彩梯田 受访方供图
重庆商报-上游财经记者 李析力
春天里也有大生意!
昨日,江津区杜市镇第八届花木旅游文化节开幕,市民纷至沓来,寻找美丽的春天。江津区杜市镇是我市有名的杜鹃花和红继木基地,花木集中在太公山景区一带。如今,一年一度的赏花盛会已成为该镇乡村旅游的重头戏。背后的逻辑,是该镇坚持做强做大“花经济”的努力。如何让“花经济”发挥最大效益,实现高质量发展?杜市镇的花农们给出了自己的答卷,把卖鲜花变成了卖“文艺”。
曾经
市场饱和 1600余户花农赚得越来越少
21日,雨后的太公山天明气清,薄薄的云霭从山间升起,恍若仙境一般。山坡上、田野里,2万亩杜鹃、桃花、梨花等迎风摇曳,为大山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江津区杜市镇是我市有名的杜鹃花和红继木基地,花木集中在太公山景区一带。1987年,村民熊建国从山东引进第一株杜鹃花,带动了全镇加入到花卉苗木种植行业,迄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
“花木产业是全镇支柱产业之一。”杜市镇经济办主任晏殊辉说,如今,该镇的花卉苗木企业达78家,具规模的种植户有1600余户,种植规模超过2万亩,年产值稳定在2亿元左右,占到全镇农业经济的70%以上,是重庆市最大的花卉苗木种植基地。
晏殊辉表示,杜市镇的花卉苗木主要销往重庆主城和周边省市,前些年,随着各地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整个市场已接近饱和。晏殊辉说,除了竞争者增多以外,还存在一个销售的周期性问题。因为,购买方在使用花卉苗木后,往往在短时间里不会进行更换。江津区花卉苗木协会副会长易治林对此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花卉苗木市场渐趋饱和,竞争者越来越多,仅靠出售花卉苗木,已经让他赚得越来越少。
随着市场的饱和和竞争者的增多,这个农业小镇的花木产业遭遇到发展瓶颈,花农们也面临着转型。
转型
农旅融合
建起苗木基地发展乡村旅游
“以前,我也是太公山上的花农,现在我在山下有了自己的种植基地,还在基地旁办起了林海农庄的农家乐。”易治林说,他发现花卉苗木市场越来越疲软后,就在几年前萌发了做其他项目的想法。后来,杜市镇举办的花木旅游节,让越来越多的市民驱车前来太公山赏花踏青,甚至出现了堵车的现象。脑壳灵光的易治林从前来旅游的人群中窥见了商机。
易治林的林海山庄占地约一百多亩,就建在自己的花卉苗木基地旁,建有休闲长廊和鱼塘,每日可接待800余人左右。除了在山庄休闲娱乐,在花卉苗木基地还可以体验一些种花的项目。“就农家乐的生意,一年就可以给我带来300多万的收入。”易治林说。
看到办农家乐赚钱,不少花农也争相效仿,这也为杜市镇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据了解,杜市镇制定了以创新发展现代生态效益农业为主线,以富硒产业、花木产业、乡村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努力建设成重庆都市近郊休闲养生目的地的发展思路和目标,推动旅游产业全域化发展。
晏殊辉说,杜市镇将加强旅游资源整合,积极引导林旅产业、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倡导花木企业、种植户从基础的苗木种植销售向园艺、园林以及乡村休闲旅游方向升级转型。
升级
发展升级
提高附加值售价涨了10倍
虽然办起了农家乐,但易治林并没有放弃花卉苗木的老本行。在林海山庄里,有一个六角亭特别的别致,这个亭子是用六颗长得高矮一致的海棠枝条编制而成。易治林说:“这个亭子是花卉苗木赚钱的‘法宝’,是活着的艺术品。”
原来,易治林和朋友发现了花卉苗木的新卖法——通过设计造型,将花卉苗木的附加值提升,从而卖得好价钱。除了六角亭,在易治林的林海山庄里还有用花卉苗木编成的十二生肖和生态长廊造型。
这个方法到底能赚多少钱?易治林介绍,以六角亭为例,按照目前市场行情,六株海棠不到6000元,而做成一个六角亭后,价格在60000元以上。这样,经过一定加工,就从纯粹的花卉苗木变为花艺了,价值起码会涨10倍。
在杜市镇的另一个基地,重庆春风园林绿化有限公司的蔡春伦同样有着让普通苗木价值翻番的技巧:一株罗汉松根据特制的模子生长,细心呵护下,几年就可以培育成几万元一棵的盆景。
“低端花木到高端景观花艺,提高了花卉苗木的附加值。”易治林说,目前,花农们大多放弃了原有的单纯出售花卉苗木靠走量盈利的思想,将原来的“卖花”变成了“卖艺术”,花木的价格自然就提高了。如今,不少杜市镇花农已开始抱团发展,有的甚至组建了企业,准备将杜市镇独特的“花经济”做大做强。
推荐阅读:大果山楂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