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甘谷名副其实,成为真正的“甘甜谷地”,甘谷人不懈奋斗了2700多年。现在,李红义和乡亲们决心依靠发展苗木产业脱贫致富奔小康,过上真正“甘甜”的日子。
为了这个目标,李红义和40多位乡亲一起,已经在白家湾乡狄家山庄村连续栽了一个多月的树苗。“朝迎旭日升,暮送夕阳下”,每当累得直不起腰时,乡亲们看一眼身后不断延伸的苗木风景,干劲儿就又来了。
白家湾乡是苹果之乡,苹果是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苹果产量依赖气候、价格依赖市场,往往有较大的产业风险。于是,长期从事苗木产业的李红义,就带领大家栽起了树。
李红义长期在西藏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经验、技术、资金、渠道样样都有,顺理成章当了产业带头人。“父母年龄大了,今年不想出去了。乡领导动员我带领群众发展苗木,我正有此意。”李红义介绍,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很缺绿化苗木,市场潜力很大。另外利润也高,比如一株樱花30至50元购进,售价基本可翻两三倍。更重要的是,发展苗木降低了乡亲们单一经营苹果的风险。
把鸡蛋装进多个篮子里,贫困户的收入有了更多保障。“我家的5亩地流转给基地栽苗木后,我和老伴可以领到每亩地每年400元的流转租金,还可以在基地干些农活,每天务工能收入160元。”因病致贫的卢巧淑流转了土地后,比以前更有信心了。
对于贫困户,基地采取了“免费提供苗木、技术培训指导、统一负责销售”的一条龙式服务,以调动群众栽种苗木的积极性。
黄引忠从小就是孤儿,享受“五保户”的政策性照顾。但他不等不靠,勤俭持家,成了全村的榜样。得知基地免费提供苗木,还负责苗木将来的生长、管护、销售,他高兴得一下子在自家地里栽了5亩。由于勤快,他被基地聘为长期工,每天可领到100元工资。“去年乡政府帮我盖了新房,现在又种了苗木,还在基地找到了工作,日子越来越好。我要努力干,争取早点成个家。”说起娶媳妇,黄引忠腼腆地笑了。
下一步,白家湾乡要结合“三变”改革,以苗圃基地为龙头,带动群众通过土地、劳务等形式入股,走“党支部+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既让群众享受分红,又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白家湾乡党委书记张红菊介绍。
推荐阅读:杜仲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