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百万亩梨园果树,梨树王——这株古树最为特别。一棵树之所以称“王”,是因为它高大健壮、姿态非凡。相传,梨树王明末清初就已开花结果,至今已有三百多岁。最多时,年产酥梨4000余斤。
“北有砀山梨树王,南有黄山迎客松。”2018年,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林学会开展的“中国最美古树”遴选结果揭晓,砀山梨树王等85株古树被确定为“中国最美古树”。
“最美”不单指“长相”,更包括精神内涵。梨树王承载着砀山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承载着对富裕生活的向往,承载着一份坚韧。
梨树属蔷薇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国,梨树多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及淮河流域。梨树对土壤的适应性强,以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透水和保水性能好、地下水位低的沙质壤土最为适宜。
历史的交汇,自然的馈赠,让砀山具备大面积种植梨树的条件。
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六月,黄河从李固渡(今河南滑县)决口,自此流经砀山,至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上游溃决,改道北徙,跨过砀山,自山东东营入海。
近700年时光,黄河从砀山区域经过,河床抬高,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形成地上“悬河”,多次决堤泛滥,淹没城市村庄。黄河最终改道后,原砀山境内黄河成为废河(即故黄河、黄河故道)。
故黄河自砀山县西北部下河陈庄村西入境,沿城北官庄坝镇、玄庙镇、省果园场、县园艺场、葛集镇、良梨镇、唐寨镇,至高寨河入大沙河(丰县境)。县境内河道长约46.60千米,流域面积约277.8平方千米。
早年的黄河给砀山人带来自然灾害,水患不断。经泥沙反复冲刷,砀山的土地多红粘土、沙壤土、盐碱地,小麦等粮食作物不易生长。
老子《道德经》云:“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粮食无法生长,以梨树为代表的果树控水固沙,让砀山的土地不再贫瘠。明代《徐州府志》(明代砀山属徐州)记载,砀山产梨。由此推断,砀山种植梨树的历史至少已有500余年。
新中国成立后,砀山县有两个时期大规模种植梨树:一次为1953年前后,当时县政府成立砀山县园艺场;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县政府对全县梨农进行培训,防范虫害的技术大幅提升,果树产量实现突破。
如今,砀山县每年都会举办梨花节、采摘节,梨树王所在地已打造成集民俗、采摘为一体的成熟景区,开放怀抱,吸引世界八方游客前来观光。
梨花节时,游人虔诚地步行至百年古树下,像是和自家长辈对话,透过虬劲的枝桠,品读砀山传奇故事。
推荐阅读:朴树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