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道纵横,尘土漫天……这是陕西省延安市长久以来给外界的印象。上世纪末,延安水土流失面积高达2.88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黄河泥沙2.58亿吨,约占入黄泥沙总量的六分之一。
上世纪90年代末,延安在全国率先启动退耕还林。20年过去,改变悄然发生:延安的植被覆盖度从2000年的46%提高到2017年的81.3%,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今日延安,满目浓淡,山花烂漫,果实摇曳。
山西省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地边缘,过去这里森林覆盖率不到0.3%,沙化土地却有225万亩,占土地面积的76%。经过当地群众近70年坚持不懈造林治沙,如今右玉县有林面积已达160万亩,林木绿化率达到54%,治理沙化土地200万亩,沙尘暴天数比上世纪50年代减少80%,变成了闻名的“塞上绿洲”。
湖北省黄石市曾因“采矿经济”留下的巨大“生态赤字”——400多个开山塘口、150多座尾矿库、几十万亩工矿废弃地以及大面积湖泊污染。近年来,黄石采取山、水、气、土共治措施,关闭露天矿山、“五小”企业500多个,对460家工业企业重点污染源进行整治。现在的黄石,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享有“山水园林市、最美工业城”美名。
在重构绿水青山过程中,许多地方创新思路、把握新机遇,推动绿色经济,开创发展新境界。
“2008年以前,砍树卖木头是我们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占村民收入的四成。但那时候我们村人均收入却不到1万元,不仅把生态破坏了,挣的钱也比周边村子差了一大截。”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指南村党支部委员朱文校说。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引导下,指南村依托位于东天目山的独特优势,走出农旅融合的新路子。“这几年村里的农家乐蓬勃发展,总数从20多家增加到53家。”朱文校说,思路的改变,不仅保住青山,还为农民找到了更新、更好的致富路径。
荒山“盖被子”,农民“有票子”。在陕西延安,退耕还林后种植的山地苹果、花椒、红枣、板栗、核桃等,不仅成为新兴产业,还是退耕群众重要的收入来源。延安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退耕前的1356元提高到2017年的11525元。目前整个延安林果面积已达676万亩,实现产值在百亿元以上,森林旅游年直接收入达1.2亿元,林下经济年收入8.1亿元。
“守护好绿水青山,就能变成金山银山。”延安市安塞区雷坪塔村农民张莲莲深有感触地说。张莲莲坚持植树造林37年,为1750亩荒山披上绿装。
采访中,多地负责人表示,保护生态环境是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守的底线,而优良的生态也必将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在成为各地共识。“生态兴则百业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遵循这个思路,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群众富。”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委书记任高飞说。
推荐阅读:高杆女贞价格
推荐阅读:高杆女贞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