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锹扬镐,他细嫩的小手被震得满是裂口,但三年的勤奋和努力换来了果树成林,17岁时,他种的果树数量就达到了500棵,让全村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经过20余年的打拼,他种植的梨树面积达到300余亩,而且梨果面鲜红,个头更大,味道更甜,深受大众喜欢,经济效益节节攀升。
从当初的穷小子变成年入百万的种植大户,丛刚也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继续带领全村的乡亲们组建种植合作社,共同打造海城的南果梨品牌,让南果梨走出辽宁、走向世界。
无数个像丛刚一样的坚守者,使南果梨成为海城的一张靓丽名片,赢得了“中国南果梨产业第一县(市)”的美誉。
17岁就拥有500棵梨树
海城市王石镇三大村的一处山坡上漫山青翠,到处是南果梨树,阵风吹过,乒乓球般大小的南果梨随着枝头摆动。
在果树旁,“南果梨示范园”的石碑分外醒目。这里是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定下的省南果梨标准化创建基地,规模达1000亩,其中的300亩是由丛刚种植的。
得闲时,丛刚会骑着摩托车,沿着山路在这里巡视一整天,查看南果梨的长势。他指着路边的一棵梨树告诉记者,这些都是自己14岁那年种下的,距今已经26年了。
“我对这里的每一棵梨树都特别有感情,它们就是我的生命。”丛刚一边介绍着,一边摘下果树上个头较小的梨甩到地上——为了不影响整棵树的收成,这样做是必须的。
14岁那年,丛刚在自家后山栽下了第一棵梨树。春天,整座山开遍梨花;秋天,沉甸甸的梨挂满树枝,成为大山主人的信念,在丛刚的心里生根发芽。
丛刚每天放学都会翻过一道山冈,一路上哪里有山梨树他都清清楚楚。他在学校附近放了一把镐头,放学回家时就带回两棵山梨树再栽到后山上。栽种、嫁接、剪枝、除草……别人家的孩子放学后都会去玩耍,而他却一直守在后山中默默干活。
年纪小、皮肤嫩,丛刚的手一次次地被磨破,在镐把上留下道道血印。“手掌中的褶皱处全都是口子,血和汗真是没少流。”等到他17岁初中毕业时,后山上的梨树已经达到了500棵。
后来,爷爷奶奶年岁大了,无力侍弄果树,丛刚索性中止了学业,全身心地种植梨树。 大胆改良新品种年创收百万
能吃苦,脑袋活,胆子大……十七八岁的丛刚在乡亲们眼中显得很特别。由于丰收的梨卖给梨贩子,价格会被压得极低,几乎没有多少利润,他就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吆喝着自己卖梨。当村民们为卖梨发愁时,丛刚早已把梨送到了鞍山的水果批发市场。
见识广了,眼界宽了,丛刚发觉不能守着几百棵梨树过日子,要做就要做大,做强。于是他一边扩大种植面积、增加产量,一边从其他村民手中收梨,然后统一卖到批发市场。慢慢地,哥哥、嫂子……许多比他年龄大的人开始给他打工。
种植基地不断扩大,创新种植新技术的追求却从未停止。虽然果农们努力提升果品的外观和口感,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始终没有改变海城南果梨价格低的命运。
一次偶然的机会,丛刚发现了一个新的南果梨品种,它保持了南果梨特有的风味,但个头更大,单果重达80多克,果面呈鲜红色,底色呈黄绿色,果皮光滑,果点小而密,比传统的南果梨更甜,口感更好。“如果嫁接成功,一定会把海城南果梨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于是,丛刚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正处丰产期的所有果树“砍头”,嫁接新品种。
接下来的,就是长达两年的“零回报”的阵痛期,但丛刚认为这些努力都值。
丛刚的梨刚上市,收购价就是原来普通梨的两三倍,而且很快被抢购一空。“收益提高了,乡亲们相信我这样做是正确的。”
乡亲们看到丛刚带了好头,也纷纷跟进,种植面积逐步增加,大家都为丛刚竖大拇指。“不仅教我们技术,还为我们指引方向。”
如今,丛刚的300亩南果梨基地年收入已达百万。
延伸产业链规避风险
为了巩固市场地位,实现地域品牌的升值,2010年,丛刚成立了海城市丛刚南果梨种植专业合作社。
在丛刚的带领下,合作社不断壮大,集种植生产、包装、销售、深加工于一体,南果梨绿色食品示范生产基地面积达2万余亩,南果梨树45万余株,拥有专业的管理团队和销售团队,间接带动1000余农户劳动致富。在全国范围内有北京、青岛、哈尔滨、齐齐哈尔、沈阳、鞍山等专业经销网点,每年经营、销售、深加工南果梨一万余吨。现在,南果梨作为海城特有的地域名片,已出口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走出国门,飘香海外。
“现在只要提到南果梨,就能联想到海城。正因为有无数个像丛刚这样的坚守者,让海城南果梨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都大受欢迎。”从事水果加工及贸易的刘征说。
丛刚将合作社及南果梨深加工产业设在了与三大村相邻的什司县村,同时带动了数个村的农民就业。每年一到8月末,每天都有数十吨的南果梨从这里装车运往全国各地,这里的农民很少外出打工,缺人手时还会雇佣其他乡镇的人到这里支援。
如今,合作社经过8年的运营,又开发出南果梨白兰地、果脯等产品,以及赏梨花、采摘、山村游等项目。
用南果梨酿酒是当地果农对做大做强南果梨产业的新尝试,同时也能有效抵御市场价格波动对种植户带来的影响。南果梨产量大、价格低时,可以用于酿酒,南果梨酒经三年存放,味道愈发纯正,存放时间越久价格越高,无形中提升了附加值,扩大了收益。丛刚的酒窖中存放了大量的南果梨酒,合作社的体验厅中经常有人过来品尝和订购。
王石镇什司县村村民称,以前收成不好担心一年白辛苦,收成好了担心梨卖不上好价钱。现在产业链延长了,心宽多了,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
成立产业协会抱团谋发展
2015年,海城市人民政府制定了海城市南果梨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显示,2015年,海城市南果梨发展面积28万亩,产量18万吨,综合产值15亿元。并且随着结果株数和初期单株产量的逐年增加,每年总产量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南果梨种植面积分别是鞍山市的3/5、辽宁省的1/3、全国的1/4,县级产业规模位居本市、本省、全国第一。
目前,全市50-100亩的标准化果园有800个,100亩以上的有300个,千亩以上的村有20个,万亩以上的镇有4个。南果梨一村一业专业村20个,一乡一业专业镇3个,重点镇面积达到18万亩,形成了“多镇一业”联动、集聚发展态势。
海城南果梨特别注重打造生态和绿色无公害建设,通过产地认定、农业部绿色果品认证、无公害果品认证等方式打造百姓放心菜篮子工程,不使用除草剂和化肥在当地也达成共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农民口中常说的“不能因为眼前利益,砸了自己的牌子。”
海城南果梨种植户抱团取暖共谋发展,成立了南果梨产业协会,创建了全国领先的现代产业经营模式,引进了东亚日韩农会模式,改变了散户经营的传统模式,真正入股分红融资,实现标准化、产业化经营,实行“统一商标品牌、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果品标准、统一物资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包装销售”。 记者手记
美誉得益于
多方努力
2015年,海城市被中国园艺学会评定为“中国南果梨产业第一县(市)”。海城南果梨栽培具有150余年的历史,种植面积与产量均居全国县域首位,产业集中度较高,产业优势明显,政府高度重视,为海城市农业的主导特色产业。
海城处于南果梨产业的中心地带,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含糖量高,耐贮性强。南红梨为普通南果梨的红色芽变优系,果实明显红于普通南果梨,并保持了南果梨特有的风味,在相同生产成本条件下,其果实商品价值是绿色果实的3倍以上,推广前景十分广阔。
记者通过采访海城王石镇农民了解到,近些来,政府对南果梨产业的扶持力度很大。生长期的南果梨最怕遭遇雹灾,一旦遭受雹灾侵袭,果农一年的期盼很有可能化为泡影,那个时候,收成只能听天由命。
“现在,我们这里已经不用担心再下冰雹,因为我们有了先进‘武器’。”丛刚指着半山腰的一处建筑,这里是政府投资兴建的防雹站,一旦碰上冰雹天气,防雹站的工作人员发射几枚炮弹,就能让原本的冰雹在空中就变成雨。
灌溉设施齐备,再加上防雹站这一现代化“武器”,方圆十多公里的果农可以“旱涝保收”了,农民增收更有保障了。
推荐阅读:红梅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