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时间,乡野变花海,花海变公园,花木编艺改变了天星村几代人的生活条件与生活环境。村民从普通农民变为技师,不仅做起了花木编艺产品的外销,还经营起服务贸易,小村里的花木产业越来越火热。
依托原有的花木产业基础,落实农高园打造"北林"绿道特色精品产业环的发展规划,天星村正在经历又一次"改头换面"——传统花木产业新升级。
乡野变公园:多产业融合发展
半个多世纪以前,天星村还是种满水稻的乡野。祖辈的勇敢尝试,成就了整个村子的花木产业,短短几十年,村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完全变了样。
2014年9月,天星村编艺公园项目正式启动,编艺花木合作社成立,干部和村民忙碌起来:修路、改建民居,开放花木编艺观光、引进民宿项目、修建游客服务中心、成立科研中心、打造植物编艺博物馆、组织植物编艺博览会、接待外省参观团、学习团……
从传统单一的花木种植销售,变成农旅、农养、农创三个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核心园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陆续完成、公共服务配套逐渐完善,村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视野也打开了。不少村民在花木编艺之余做起了茶室生意,将自家院落改了成农家乐。天星村变成了大型的植物编艺公园,成为以园林景观文化为核心的编艺艺术文化村落。
产品变艺术:通过创新开拓市场
长达半个世纪的经营,天星村已经拥有相对成熟的花木产业基础,实现了从农田变公园、变景区的华丽转型之后,如今正不断尝试建立国际植物编艺将寿安的植物编艺产品和技艺往更高、更大的平台推广。提升寿安植物编艺的知名度,让寿安的花木编艺跳出温江,从成都走向四川、走向世界。
编艺花木合作社成为天星村传统花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平台,从前的"散兵游勇"成为有实力、有规划、有资源的组织。优美的环境和完善的基础配套,吸引来的不只是组团观光的游客,还有来自各地考察和学习花木编艺与合作社发展模式的专业组织。
传统花木产业转型升级,天星村成为花木销售、文创旅游、招商引资、服务贸易等多维立体发展的样本。下一步,科研中心将尝试对花木编艺作品进行改良、创新,让花木编艺在具有经济价值之外,还能拥有艺术附加值,更加精细化、小型化、艺术化。从大体量的户外景观变成可以带走的小体量室内艺术品,甚至旅游纪念品,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农民变技师:人才和科研推动产业发展
乘上"一带一路"蓉欧快铁的列车,仅2017年一年,合作社对外出口花木贸易总额就达到了1000万美元,这就是集体的力量。平台大了,订单多了,收益高了,外出务工的天星村民慢慢回流,转行做起专职编艺技师。科研中心的成立给编艺大师们提供了交流平台,创意的火花不断碰撞。
党员带动群众,先富带动后富;匠人编艺,代代传承,合作社带动老师傅,老师傅教授小徒弟。村民从单纯的学习编艺技术,转变为主动了解编艺历史、编艺文化,考成为专业的中级、甚至高级植物编艺技师。
浓郁的编艺文化氛围推动天星村的花木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新产品、新技术、新思维不断被引进来、传出去。有足够的人才做基础,产业转型升级才能更有底气和信心。
天星村只是一个样本,寿安镇坚持"绿道引领、院落经济、全域景观、文化再现、串珠成链"的发展思路,将自身"中国花木艺术小镇"定位,与成都农高园"北林"绿道沿线产业发展相结合,实施农房风貌控规,加大生态修复与保护,积极吸纳社会资本下乡,促进产旅、文、养融合发展。传统花木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已经到来,未来,寿安的花木产业将会以更新、更立体、更生态的方式快速发展。
推荐阅读:供应2公分垂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