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南北两山地处黄河中上游干旱、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土壤干旱贫瘠,常年降雨稀少,蒸发量大,立地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人们曾形象地说“栽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娃还难”。
依照我市两山夹一河的特殊地利理环境,要改变兰州的生态环境,必须搞好南北两山的绿化,让广袤的荒山秃岭披上绿装,从根本上改善兰州地区的生态环境,成为兰州人的夙愿。
美好的愿望变成了现实。南北两山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硬是在荒山秃岭上营造出58万亩林地。层峦叠翠、松柏成荫,不仅凝结着兰州人奋力拼搏的汗水,也书写着兰州人可歌可泣的植绿精神。
背冰上山 创造西北干旱地区栽绿奇迹
其实,从19世纪中叶开始,兰州人就开始探索人工植树造林、改造自然的问题,到今天为止,已经历100多年的历史。记者查阅资料,清道光年间,兰州绅士雇工在皋兰山项三台阁周围“挖窖引水、栽树成荫”,这成为我市南北两山造林之始。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兰州南北两山几乎是荒山秃岭,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有“皋兰山上一棵树,白塔山上七棵树”之说。
20世纪以来,兰州人民怀着改善生态、美化家园的迫切愿望,背冰挑水,上山植树,作出了艰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党政军民齐心协力,绿化荒山,依靠科技进步实施工程造林,创造了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绿色奇迹”。
有水则有林,无水则无绿。对于地处内陆的兰州来说,干旱是造林绿化的最大障碍。到了冬季,黄河冰封,此时,却是存水的好时机。于是,兰州人背着冰块,存放到山上的树坑或水池存储,待来年开春之时,用于浇灌已栽的树苗。
背冰上山植树造林的高潮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记者查阅资料,1957年,鉴于南北两山干旱缺雨,所栽幼树成活率低,我市从2月25日起,每天早晨,便有浩浩荡荡的背冰大军,像流水一样,从黄河沿岸运冰上山。至3月5日,共出动10万多人(次),背冰450多万公斤,浇树30多万株。1958年2月,省市机关及驻兰机关干部向南北两山运冰、运水,采用车拉、担挑等方式,硬是把33万多公斤河冰和13万公斤水运上山。1959年冬天,为了建设白塔山公园,兰州人不畏严寒,顶着凛冽的北风从黄河凿冰,背冰上山搞绿化。从机关干部到工人、学生、退休人员……人们用麻袋背冰,用土筐抬冰,扫雪堆积水,每一个人,每一筐冰,每一支背负冰块排成长龙爬山的队伍及他们踩出的深深足印,在寒冬中酝酿来年的绿色希望。
这种办法虽然成活率较低,然而经过千千万万市民的努力,南北两山终于见了草、有了树。
据已退休的戚映阳老人回忆,因为南北两山山高、面大、坡陡,导致雨水很难存储,再加上当时技术设备有限,没有绿化灌溉系统,大规模植树时,成千上万的兰州人兵分多路,一路扛着铁锨上山挖路、平地、挖渠、挖坑;一路挑着扁担从黄河里向山上送水;另一路则背着树苗上山栽树。
然而,南北两山真正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是从改革开放后开始的。
据了解,1984年春,省委提出了“全省绿化看兰州、兰州绿化看南北两山”的号召。从3月31日开始,我市开展大规模的植树种草突击周活动,连续突击7至10天,各级领导带头,各机关单位、学校、厂矿企业乃至农村组织动员更多的人开展绿化活动,掀起了南北两山绿化高潮。此次活动全市共出动40多万人,植树346.7万株,造林5290亩,整地43800亩,育苗1830亩,种草皮23000平方米,种花2010亩。其中,在南北两山植树93.5万株,造林1130亩,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植树造林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一次行动。
2000年,市委、市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启动实施了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经过6年的艰苦拼搏,圆满完成了44万亩造林绿化任务。截至目前,南北两山已累计完成绿化面积58万亩,其中上水工程造林32万亩,“三水”工程造林26万亩,成活各类树木1.5亿株。
推荐阅读:优势供应15公分湖北广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