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近日,记者跟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退耕办调研组,溯源至渠首河南省淅川县,通过实地探访了解到,近年来肩负保水重任的淅川以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为契机,进一步改造坡耕地,把全域造林绿化与保水质、富群众、兴旅游等工作结合起来,用改革的思维和创新的方法,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水清与民富互促双赢的淅川路径。
播绿护水力保库区生态
初秋时节,骄阳似火,步入渠首淅川,却是满目青翠,清凉惬意。
丹江口水库近一半面积在淅川,淅川国土面积的92.8%为水源区。“水质保护是淅川县的重大政治任务。”淅川县副县长辛泽涛斩钉截铁地说。
作为丹江口库区最后一道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最为敏感的区域,淅川位置特殊,责任重大,其生态建设与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不言而喻。
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开始实施,淅川通过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等方式,让荒山披“绿装”,并按照深山封山育林、浅山退耕还林、丘陵发展林果、滩涂造速生林的思路,全力打造绿色山川,以涵养水源。在工程实施的17年里,全县新增有林地面积38.3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了9个百分点。
站在马蹬镇石桥村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区,淅川县林业局局长武建宏向记者介绍,淅川当地及周边还有大约40万亩石漠化区域,分布于丹江库区周围,涉及12个乡镇。
为筑牢丹江口库区生态屏障,淅川县根据“退耕地还林1亩需配套2亩荒山造林”要求,开展造林绿化攻坚战,并大胆创新造林机制,还在全省范围内首创了以树木是否成活作为支付造林费用的唯一标准的合同制造林模式。
考虑到石漠化区域造林必须经过3年成活稳定期后才能确保完全成活,故需要一个专门机构对其进行后期管护,2017年,淅川县林业局注册成立淅川县馨雨林业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对退耕还林等林业工程进行后期管护、经营,参与实施林业项目、绿化、社会重点绿化等工程,苗木培育、新品种引进、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应用和研究。
“成立国有公司,使淅川县林业管理经营市场化运作。这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广和规范政府购买服务,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的一种探索。”武建宏表示,公司成立后,可充分发挥林业人专业优势,充实林木资源管理队伍,提高全县林木资源管理水平。
红线之外深耕林特产业
守着“大水缸”,握着“水龙头”,淅川却被框定了红线。为了保护水质,库区周围有铁律:有树不能伐、有鱼不能捕、有矿不能开、有畜不能养。然而,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河南省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淅川的发展更不能停。植树造林、在生态经济上做文章,成为淅川发展的最优选项。
在上集镇铁瓦河流域的万亩板栗基地,放眼望去,看不到边,郁郁葱葱的板栗树上挂满了果实。
在那儿,记者见到了65岁的板栗种植大户严凤瑞,他黝黑的脸上写满了丰收的喜悦。“我经营那地儿原来是坡耕地,每年到了雨季,雨水冲垮好多地,自从种植板栗树以后,就没有这样的现象了。现在享受了国家的退耕还林补贴,我们又增加了收入。从大的方面说,国家通过退耕还林也治理了水土流失。”严凤瑞说。
他告诉记者,自退耕还林实施以来,他在流转的50亩土地上全部种上了板栗,2006年开始挂果,亩均产40公斤,2010年进入盛果期亩均产250公斤,50亩板栗平均每年收入10万元以上。而且,没有果可收的时候,地里还可以套种花生、中药材等作物,弥补了林果业周期长带来的“空白期”。
近年来,上集镇在淅川县林业局支持下,采取“基地+农户”的模式,结合小流域治理项目,在坡地上大规模种植板栗,通过4年努力,形成了如今的铁瓦河2万亩板栗基地。基地涉及6个行政村,参与种植农户300余户1200多人。在日常管护中,还吸引周边十几个村2000余人参与除草、打药、施肥、摘果,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上集镇镇长邹林峰告诉记者,这2万亩的板栗园种植大户就有30余家,像村民魏金娥一家就有近百亩,年收入可达30万元,因为板栗容易生虫、不易保存,魏金娥还投资了小型冷库,保障市面上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的板栗卖,又能卖个好价钱。
种好生态林,筑起清水北送的绿色屏障,栽下经济林,则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带来希望。集约化布局的板栗树,使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绿色经济长廊,水土流失的贫瘠山村变得美丽富裕。
一朵小花助力乡村振兴
九重镇唐王桥村距离丹江口水库十几公里,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穿村而过。
8月23日,记者走进村中看到,干渠旁的农田里,集中连片种满了金银花。眼下正值金银花采摘期,81岁的刘永芝和82岁的张庆焕两位老人刚刚从地里回来,喜滋滋地将采摘的金银花兑换了工钱。
金银花产业是淅川县依托退耕还林工程,针对后移民时代土地大量减少的现状,以及保护渠首水质安全而培育发展的特色产业,然而,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不起眼的一朵小花,却成了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金银库”。
唐王桥村退休的老村支书高敬森告诉记者,2011年,唐王桥村利用移民搬迁遗留耕地,引进淅川县福森中药材种植开发有限公司,以每亩600元的价格将唐王桥村所有坡耕地8167亩统一流转给公司,建设金银花种植示范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运作,惠及退耕农户550户2562人。
“以前地里种的都是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一年下来,刨去化肥农药和种子等费用,最后到手里也没啥钱了”,高敬森高兴地说,现在他们老两口由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在厂里干活一年能挣个5万块钱,比种庄稼强多了,还不用出门,另外,每年还有5000元左右土地流转的固定收入,如今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啥都不愁。
目前,在这个拥有500户3100人的唐王桥村,已建起了集中社区,福森公司为每户补助1万元,村民搬进了社区生活,并且在公司的帮扶下也摇身变成公司员工,村子年收入达到2000万左右,成为脱贫致富的典范。“刚开始流转土地老百姓不愿意,村委会给大家做了大量工作,如今看来,土地流转才能让村民真正致富。”高敬森说。
为了对新采摘的金银花进行深加工,福森公司还投资5千余万元建成中药材加工基地,利用现代技术,对金银花鲜花统一回收、烘干、加工、储藏,用于生产福森双黄连和福森源饮料,年产值达7亿元。
生态是责任,发展是要务。依托退耕还林项目带动,淅川充分利用丹江口库区周围的宜林荒山和坡耕地,集中连片大力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努力找到生态建设和富民增收的结合点,在护航一渠清水北上的同时,也实现了成千上万人的脱贫梦。
推荐阅读:白蜡小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