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傍晚,肥西县紫蓬镇罗坝村村民周先兵循着习惯,开上私家车,沿着唯一的进山公路绕上一圈。
虽然苗木大环境相比过去有些滞后,但这几年发展带来的收入,让周先兵挺满意。尤其看到昔日的荒山,如今变成漫山的苗木林,周先兵满是欣喜。
通过20年来的苗木种植,周先兵不光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也带动了全村苗木产业的红火。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简明扼要的二十个字,呼应了时代新发展,顺应了农民新期待。
肥西县是苗木之乡,也是全国百强县,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肥西县如何把农业做强,让农村变美,进而带动农民致富,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发展方向。
紫蓬镇罗坝村
产业兴旺
调好结构 效益更优
周先兵,是土生土长的罗坝村人,不仅拥有一家农林科技公司,还是合肥市罗坝苗木花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人。这些年,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周边村民纷纷斥资种树,投身到荒山造林的大潮中,全镇上万亩废弃的荒山重新披上绿衣裳。
农业强,产业必须强,实现产业兴旺,说到底还是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
老周是村里种树最早的一个,也是目前最多的一户。前些年,赶上全国城市绿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好时机,用老周的话说,“过去种的都是‘大路货’,种啥都能卖,生意好的时候,甚至在苗木基地的山头就把买卖做了。”
2015年,随着全国各地苗木种植的兴起,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逐渐凸显。看到这种情况后,老周开始思考,传统的种植方式和品种是不是该转型了。
“苗木过去是小而全、品种多,但缺少标准化和品牌化,尽管是家家种,但家家火的势头不再有,调结构、促转型迫在眉睫。”老周感慨道。
“没有市场卖不出去的苗子,只有不符合市场需求的苗子。”肥西县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李书荣的话一针见血。在她看来,市场的下滑换个思维理解,是苗木产业结构的一个调整期,也是提升标准化的过渡期。
如今的老周,再也不纠结了。为啥?转型之后不仅市场份额没减少,还赚到钱了。
事在人为,业由人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愿意留在农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愿意返乡回村创业的人更有信心。产业兴旺了,为大家提供了施展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的舞台,愿意返乡创业的人不仅安心,信心也是十足。
精品苗木产业
生态宜居
环境好了 生活美了
坑洼不平的土路、大小不一的塘口……这是人们对肥西县柿树岗乡唐新街中心村的“传统”印象。
小桥流水、烟雨人家、文化广场、风光田园……这是唐新街中心村已经建设好的美丽乡村新景。
2015年,柿树岗乡新街社区唐新街中心村着眼绿色谋篇,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把这项为改善生态环境而开展的工程,办成了实实在在的恵民工程,不仅让唐新街中心村有了颜值,更让百姓日子美起来。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唐新街中心村投入各类资金1100多万元,对村容村貌全面提档升级。100多户外墙立面改造、新建1200平方米的停车场、铺设6公里污水管网、新建500平方米农贸市场……
新街社区党委书记周正东用这样的话描述道:“路宽了、灯亮了、景美了,就连村里的老年人晚饭后都开始舞起来了,整个村里透着一股精气神儿。”
年近七旬的程正宏,是新街社区的老支部书记,这些年来,社区的变化,他是看在眼里,喜上心头。
“这些年,我们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铺的进村道路,接通了自来水,治理了灌溉沟渠,安上了路灯,还修建了乡村文化舞台……”说起变化,程正宏如数家珍,村里的环境逐步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的同时,生活也跟着美起来。
这不,已经从村干位置退下来的程正宏闲不住,干起了淮军抗日名将唐定奎故居的管护工作,“现在都是水泥路面,天天蹬个自行车,也就十分钟的路程,很方便也很安全。”程正宏说,碰上天气好的时候,顺道还能遛个弯,生活可有滋味了。
乡风文明
贤润乡里 凝聚人心
好人大道、家风长廊、国学照壁……走进位于肥西县上派镇谢塘社区,集教化、健身和休闲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乡贤文化广场,俨然成了镇上一道独有的风景线。
2016年6月,谢塘社区乡贤文化广场正式启动建设,总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次年开春,投资200多万元的乡贤文化广场对外开放。
“良好的乡风,是一种道德力量,如今大家切切实实感受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村容整洁带来的生活变化。”回想起这一年多来的改变,谢塘社区党委副书记吴家才有感而发。
谢塘社区共17个村民组1600多人,主要从事苗木花卉的种植与销售。2017年,社区人均收入达到1.8万元。
但在吴家才看来,乡村发展好不好,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的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的精神风貌怎么样。随着社会的变革,让农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变得越来越迫切。
“社区文化百花齐放,乡风文明才能春色满园。”吴家才的感慨不无道理:自从乡贤文化广场正式开放以来,拉家常的村民多了,健身运动的人多了,过去腻在牌桌上的人一天天见少了。
每逢夜幕降临,高高竖立的景观灯将文化广场照得如同白昼,广场上的居民也开始逐渐多了起来。在儿童乐园,孩子们在大人的陪伴下追逐嬉闹;在篮球场,年轻人挥汗如雨活力十足,个个你拼我抢;在乒乓球台前,上了年纪的大爷也多了一去处,不忘挥上几拍乐在其中。
如今的谢塘社区,在一批“新乡贤”的垂范下,邻里更和睦了,有舞出精神受人夸的黄琼,有逆境磨难志更坚的王开应,还有贤妻良母传佳话的周良义和孝亲敬老好媳妇李雪杰……身边人身边事,让不少村民都受到了熏陶和激励。
治理有效
集思广益 村庄更兴
废弃厂房到底拆不拆?公共停车场应该建在哪?文化广场又该如何利用好?……在肥西县柿树岗乡的新街社区,但凡村子里的重大事项,都让大家伙一起出出点子、支支招,有事大家商量着办,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近年来,柿树岗乡全面拉开了大建设、大征迁的序幕,全乡22个行政村已经有11个村完成或正在进行整村推进,拆迁面积90多万平方米。
柿树岗乡村事民定议事会副会长何翰坦言:“大建设、大征迁给原有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带来了挑战,拆迁补偿、拆迁安置、土地流转、危房改造、邻里纠纷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
新街社区街道入口处,原来是一座废弃多年的预制厂,紧挨马路并圈有院墙,常年无人问津,不仅路段环境卫生差,还存在交通安全隐患,一直以来饱受村民诟病。
“乡村治理做得好不好,关键看干部与群众沟通够不够。”新街社区党委书记周正东介绍,村民议事会是一个开放性的会议,畅通了村民诉求表达的渠道。
在预制厂问题一直被搁浅的情况下,村事民定议事会的成立开辟了一条化解新路。作为议事会的第一个议题,成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大家伙有什么意见敞开了讲,有什么方法尽情地说。
当天的会议室内,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谈想法、提建议,民主议事的热情十分高涨。“把涉及村里发展的事情商议好、安排好、落实好,是每个人心中的共同想法,也是初衷。”周正东说。
听着村干部们耐心详细地解释政策,说明处理方法,村民们对解决方式、服务态度和处理结果都非常满意,质疑和怨言也随即消散。如今的预制厂旧址,已经新建成了村民小公园。
“村事民定议事会确保了群众对乡村重大事项的知情权、话语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在民主协商中有效消除了误解,增进了共识,凝聚了民心。”在何翰看来,有效的乡村治理,需要凝聚村民共识,凝结村民智慧,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从而推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生活富裕
腰包鼓了 干劲足了
今年秋冬交替的十月,对于三河镇龙安社区居民阮守云来说,既是忙碌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眼看着自己精心照料的黑鱼逐渐长大,忙起来不分早晚的阮守云走路都带劲儿。
2017年,原本在外创业的阮守云,选择回到家乡,在当地政府和村民的帮助下,流转了村里130.7亩土地和44.3亩荒滩荒水,专门用于特色黑鱼养殖。
当年10月31日,项目破土动工,今年4月1日,第一批鱼苗入塘。经过半年多的养殖,如今的塘里鱼儿肆意畅游,往日的滩涂沼泽地,焕发出生机。
龙安社区第一书记叶涛告诉记者,过去,黑鱼是满足当地人味蕾的一道美味,如今,它却有了自己的致富“新任务”。
谈到返乡办起水产养殖的初衷,阮守云的话简单而不失分量,“自己是从这走出去的,尝过苦日子,如今生活好了,就想着能回来做一番事儿,让贫困户实实在在得实惠,让村里的年轻人能跟着一起干。”
“黑色刺少味美,嚼劲十足,同时又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说起黑鱼的好,有着15年养殖经验阮守云活脱半个美食专家。
说话间,阮守云告诉记者:“今年第一年,养殖密度不宜过大,6亩的池塘控制在12000尾,一尾黑鱼的平均重量在两斤半,按照当下市场价格,刨去人工成本、水电成本和鱼苗饵料费用,今年亩均纯利润保底在1万元上下。”
有了头一年打下的底子,明年4月份阮守云准备扩大养殖规模和亩均养殖密度。不仅如此,如今越干越起劲的阮守云,又盯上了休闲乡村旅游,就在养殖塘旁边,环状的投食观光走道正在紧张有序地施工中。按照阮守云的规划,建成蓄水后,走道就成了游客的垂钓走廊,届时除了扩大养殖规模,将延伸发展农家垂钓和民俗旅游。
推荐阅读:红叶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