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气象卫星全国监测结果显示,2018年气象条件是比较好的一年,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雨带位置偏北、偏西,为常年干旱缺水的北方和西部地区、青藏高原等带来了丰富的降水,同时降水偏多时段又正值植被生长季,植被生长与光、水的时间匹配较好,植被生态质量明显提升。”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首席专家钱拴说,虽然南方降水呈现略偏少的态势,但南方本就是常年降水偏多的区域,植被生长的水分条件仍比较有利。
“植被生长主要是受到天气气候影响,天气气候作为影响生态系统最活跃、最直接的驱动因子,既影响着生态系统质量,也关系着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成果。”钱拴表示,不容忽视的是,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拓展国土绿化面积,特别是加强对地表生态的保护,从1978年的防护林工程建设到2000年以来的生态保护、退耕还林措施等,2000年以来全国有81.9%的区域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同期国家实施的生态保护工程有效利用了降水增多的有利时机。综合以上原因,共同促进了植被生长和地表绿色程度的提高,以至2018年达到最好水平。
与此同时,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北方植被生态质量的提升,易起沙尘的土地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高度和极易起沙尘的土地面积从2000年的48.1%降至2018年的40.4%,轻度和不易起沙尘的土地面积从30.3%上升至38.8%,植被防风固沙能力明显增强。贵州和广西石漠化区2000年以来植被生态质量也呈改善趋势,2018年广西植被生态质量达2000年以来最高、贵州达第三。
此外,重点生态工程和建设区域气象监测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三江源地区降水增多、气温升高,2018年湖泊面积较2006年增加13%,植被生态质量改善;2000年以来祁连山下游主要湖泊蓄水增加,2018年内蒙古东居延海水体面积达2000年以来最大、额济纳绿洲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降水增加,加上人工补水,去年北京密云水库水体面积达2000年以来最大;雄安新区大部2000年以来植被生态质量明显提升,白洋淀蓄水增加,水位上升。
“我国地表植被生态恢复改善情况总体不错,全国有90%的区域植被质量提高,但仍有10%的区域呈现下降趋势,主要集中在新疆北部、四川南部、云南北部、西藏的中东部等地,气象部门将围绕这10%的区域继续做好监测与评估工作。”钱拴指出,包括90%的植被质量提高区域,每年的天气气候对植被生长都有不同的影响,气象监测与预警工作仍不能放松。同时在乡村振兴方面,气象部门还将为生态农业提供特色水果和花期气象服务、产量预报及品质预报等,持续提升生态旅游价值。
推荐阅读:红花继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