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植绿、后建城 着力营造绿色空间
“过去一些地方先盖楼、后绿化,绿色只是装饰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说,“雄安新区不一样,规划在先。”
根据规划,新区森林覆盖率将从目前的11%提高到40%,起步区绿化覆盖率达50%。未来的新区,步行300米便可进公园,1公里进林带,3公里进森林,正可谓“人在大街小巷走,宛在风景画中行”。
先植绿、后建城,是雄安新区建设的一个新理念,良好生态环境是雄安新区的重要价值体现。
2017年11月13日,“千年秀林”在大清河片林一区造林项目栽下第一棵树。如今,“千年秀林”工程已造林11万亩、植树1100万株。2019年,雄安新区将新造林20万亩。当前,2019春季造林已接近尾声。
据雄安绿研智库初步测算,仅大清河片林一区造林项目,今年可截留雨水6.4万吨,吸收大气污染物318.9吨(相当于9万辆小汽车一年排放量),吸收二氧化碳2858吨,释放氧气2077.7吨。
2018年,围绕新区起步区和环白洋淀周边进行大规模植树10万亩,形成起步区外围林带环绕、内部树木葱郁的良好生态。今年,将在新区沿边、组团之间、主干交通道路两侧、部分环淀区域等位置,建设淀景游憩型、林田景观型、苗景兼用型、生态廊道型等多功能森林。
创新造林机制 为造林、园林行业提供样板
4月12日,在容城县南张镇沙河营村北造林现场,随着一车车银杏树苗木的到来,中交天航局2019春季造林一标段项目经理朱光林正在组织人员赶工期。“现在每种下一棵树,扫描二维码,完成胸径、地径、株高等树木基本信息录入,大数据平台上就能显现出来。”朱光林说,这是雄安森林大数据平台进行系统优化的结果。
雄安森林大数据系统APP和建设管理平台,为每株树配二维码“身份证”,对造林进行科学有效的管护。
从土地整理、放样点穴,到苗木起苗、运输、栽植、支护、浇水等,实现验收数据溯源追查、验收情景再现。这是雄安新区“千年秀林”项目首创的数字化验收模式,提升了新区植树造林项目验收管理水平,在行业内起到了示范作用。
“‘千年秀林’着眼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构建新区绿色生态网络和公园游憩体系。‘千年秀林’种植的是智慧森林,雄安集团主导开发了雄安森林大数据平台,通过系统不断优化,实现了实时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雄安集团生态建设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首创了基于高精度定位设备的造林项目数字化验收平台,借助GIS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将验收环节与过程建设紧密结合,实现量化全过程数据支撑定性验收。
造林工序和过程极其繁复与严格。在苗木栽植前,由监理利用基于二维GIS技术的样带方法进行抽样检查,确保按图施工、精准放样和挖穴。在苗木栽植后,各验收项的数据则自动抓取苗木栽植过程产生的数据,自动回填、无缝对接。
雄安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合作造林将做到理念新、机制新、模式新、技术新、环境新,通过创建良性致富生态,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调动群众参与植树造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百姓获得稳定的长期收益。
统筹协调科学实施 提升造林绿化细化程度
根据规划要求,新区从一开始就提高造林科技水平,提升造林绿化细化程度,打造科学示范基地。
“我们要更好依靠雄安森林大数据平台,科学选择树种,优化栽植模式,严格按照新区造林手册组织实施,确保高成活率。”正在大清河片林一区五标段区域内巡查养护情况的中铁十八局五标段造林项目副经理李正表示,从2017年这片区域种植,到现在坚持认真管护林木生长状况,都是严格按照建设“雄安质量”的要求进行,确保科学高效严谨。
各参加造林项目的企业,把创造“雄安质量”“雄安标准”贯穿造林各环节、全过程。
4月15日,容城县平王乡李郎村的沈福光正在带领13名同村村民进行林木管护工作。近两年来,他和数百名村民在村周围参与植树造林,对于造林和管护流程,他们已然熟记于心。
“像油松、华山松、白皮松等常绿树种不能多浇水,而楸树、元宝枫则在半月左右浇一次水。”沈福光说,具体浇水时间要通过铲土,察看干湿度来决定。
高标准、高质量,体现在从管理层到技术人员再到普通工人每个人肩负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记者在沙河营村北造林现场见到中交天航局2019春季造林一标段项目工作人员胡俊云时,他手里正拿着一本《雄安新区造林工作手册》,“你看,手册是第二版,对灌木要求是:丛生带土球,灌丛丰满,分枝不少于5枝;而今年招标文件上更严格了,要求分枝不少于7枝,我们每车都要抽检10%,一点儿也不能马虎。”
造林工作手册包括投融资模式、规划设计、造林流程及技术要点等,仅苗木章节,从选苗的“三优先、五不要”保证优选本地乡土树种和原生冠苗,到苗木采挖、吊卸,再到栽植、管护,分门别类,都有严格要求。
“千年秀林”正是在这样的精工细作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