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我们技术,带我们增收,闫大哥真不愧是我们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李庆文一提到闫理辉,就会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他从2007年就开始跟着闫理辉种植苗木,如今已称得上是李庄村的“种槐大户”。
闫理辉今年44岁,是张营镇闫庄村村民。算上今年,他已经和苗木打了19年的交道,是名副其实的“种槐”先驱。“2001年,我偶然间了解到有人要买国槐,就四处收购,然后转手再卖。”闫理辉告诉记者。2003年,闫理辉看时机成熟,就流转了20多亩耕地,开始种植高档苗木,第二年种植面积就发展到30多亩。如今,他的苗木基地已经达到了300多亩,年交易额超过了600万元。
看到闫理辉依靠“苗木经济”走上了致富之路,周围的村民也渐渐开始种植起了苗木。那段时间,可把闫理辉累得不轻。“刚开始我们都不会种,闫大哥就一家一家地教我们,帮我们选种苗,教我们种植技术和嫁接技术。”丁海村的丁贞宾一脸感激地告诉记者,现在他的苗木种植基地,已经从2010年开始时的几十亩发展到如今的200多亩。
“没种国槐苗木之前,家里主要生活来源是种田。虽然有过别的赚钱想法,但没有经验,只能作罢。刚开始种植绿化苗木国槐时,有点半信半疑,担心做不长久,但是我们也希望早日脱贫,并且县里、镇里都为我们办培训班,教我们种植技术,还有闫大哥的带领,我们才算有了信心。现在看来当初的选择没有错。”丁贞宾笑着说。
“自己富不是富,带着乡亲们一起脱贫才是大事。”这句话一直被闫理辉挂在嘴上,记在心上。在他的影响下,“优先选择贫困户”,已经成为当地苗木公司用工时的“潜规则”。闫理辉向记者表示:“致富了可不能忘了本。对于没有能力独立开办苗木公司的贫困户,我们这些基地用工时都是优先选择他们。年轻人一天能挣200多元,年纪大点的干杂活一天也有70到100多元的收入。”
就这样,张营镇的苗木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一棵棵饱含着村民们致富希望的树苗被栽进了地里。这时,如何更好地将苗木销售出去,就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今,种植苗木的村民越来越多,要想帮助村民更好地种植苗木、更大利润地销售苗木,就需要一套科学的统筹办法。”于是,2015年闫理辉成立了郓城县花木协会,解决了村民种植苗木的技术、销售问题。如今,协会已经有了200多个会员。
在郓城县的政策支持和花木协会的带动下,张营镇乃至全县的“苗木经济”发展得红红火火。截至2018年,张营镇绿化苗木种植面积达到3.2万亩,年交易额突破3亿元,带动就业5000多人,成为鲁西南最大的绿化苗木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