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23日)召开的全国林草种苗工作会议上,国家林草局局长张建龙表示,将积极争取建立长期稳定增长的种苗资金投入机制,加大种质资源保护、种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扩大国家良种补助资金规模。
张建龙表示,国家林草局还将着力优化种苗投融资环境,畅通金融资本进入良种繁育和苗木生产渠道,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商业化育种。
林草种苗是绿化国土的物质基础,是改善生态的根本保障。国家林草局介绍,我国林木种苗产业规模较大,已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苗木生产基地。全国约有40万家林草种苗企业,从业人员近1000万人,年产值超过4500亿元。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本月21日印发的《关于推进种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称,目前,种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总量供给严重过剩和结构性供给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种苗工作基础薄弱等问题十分突出,成为林业草原现代化建设的一大短板。
据全国苗木供需分析研究组今天提供的《2019年度全国苗木供需分析报告》,“当前,我国苗木供需最大的问题就是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国家林草局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可出圃苗木约430亿株,而当年造林绿化实际用苗量仅为165亿株,过剩苗木高达265亿株,其中,松、杉、杨、槐等品种占90%以上,“大路货”严重过剩。而珍贵树种、乡土树种、优质经济林等品种却供不应求,有的树种更是一苗难求。种苗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十分突出。
“分析其原因,最主要的是供求信息不对称,特别是缺乏全国性、区域性苗木供需统计分析来引导苗木生产者和使用者的行为。”上述研究组说。
研究组预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不断推进,苗木产业正处于结构性调整的历史时机。预计2019年全国苗木实际使用量会略有上升,约为195亿株左右,特别是大规格优质乔木、花灌木、彩叶树品种,适应生态环境建设的功能化苗木和造型苗木、部分绿篱球类和色块苗新优品种需求强劲。
第一财经记者从国家林草局了解到,目前,全国共建成各类林草种苗良种生产单位1500多处,其中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294个,共生产林木种子1.7亿公斤,苗木2800多亿株。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到65%。
《关于推进种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到75%,商品林全部实现良种化,草种自给率显著提升。扶持建设一批种质资源保存库、良种繁育基地、保障性苗圃、线上线下苗木交易市场,以及种苗龙头企业和种苗知名品牌。
该意见提出,我国将打造各级各类、线上线下种苗交易平台,为种苗现货交易和新品种展示提供场所。支持安徽合肥国家级交易市场举办种苗交易会,并将其打造成为国家苗木交易信息中心。
安徽省林业局副局长齐新介绍,目前,安徽省正着手中国(合肥)苗木交易中心、中国(合肥)苗木信息中心和中国(合肥)苗木价格指数中心的建设,通过这三个平台的运行,切实加强政府对林木种苗花卉市场的引导、服务和监管。
第一财经记者从全国林草种苗工作会上了解到,近年来,一些地方发展以种苗花卉为依托的休闲旅游、婚庆礼仪、家庭园艺等现代服务业,协同带动苗木花卉资材、物流、餐饮、电商等产业发展,已经尝到了甜头。
浙江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浙江省花卉苗木生产面积238万亩,解决了70万人就业。萧山、海宁等种苗花卉主产区的农民70%的收入来自花卉苗木。
今年的全国林草种苗工作会也是国务院机构改革后,首次将林业、草原两大领域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发展问题放在一起研究部署。据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召明介绍,由于我国专业化的草种子生产起步晚、规模化生产能力和市场监督不健全,导致我国虽然是草业大国,但草种业发展落后,草种进口依赖性强。
王召明介绍,据估算,我国每年治理退化草原1亿亩,大约需要10万吨草种,需要350万亩种子田。这也意味着,未来,打造“植物科研+技术输出+种业基地+草种生产加工+草种销售”这样的一体化产业链,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上述意见还提出,争取扩大国家良种补助资金额度,增加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专项资金,争取增加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种质资源库建设,兼顾扶持良种基地、采种基地和保障性苗圃建设,建立草种质资源保护中央预算内投入机制,支持种质资源库、种子生产基地、区域试验站建设以及质量监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