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积淀成就蜡梅文化
说起鄢陵蜡梅的历史,起码要追溯到宋代。当时,鄢陵人将制作成的蜡梅盆景作为贡品,送到当时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据文字记载,鄢陵姚家村一带就主要从事蜡梅盆景的生产,而且随着时间推移,种植蜡梅逐渐成为一种职业。到了清代,随着蜡梅种植技艺的成熟,鄢陵蜡梅盆景已向北销售到北京,向南销售到武汉等地。
1985年,“蜡梅致富”的现象引起了县里的重视,加之当地的蜡梅文化已经深入人心。“当年,鄢陵县人大召开会议,将‘蜡梅’确定为鄢陵的县花,这在全国是开了确定县花的先河。”张文科回忆说。
随后,在政府的重视和政策引导下,鄢陵蜡梅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苗农重新把蜡梅生产的技艺传承下来,制作蜡梅盆景。从盆景到绿化苗木,蜡梅不仅种植面积增加,很多苗农带头对蜡梅进行了乔化生产,到了上世纪90年代,更多的种植者将丛生蜡梅进行乔化栽培,形成适应苗木市场需求的独干株形。
2007年,鄢陵县开展了建立名优花木科技示范区动员会。张文科对此印象深刻,他告诉记者,动员会召开以后,县里要求花农、苗农、企业苗圃进行改造升级,改变“一家一户苗圃小而全,品种多乱散”的局面,这时,苗木生产分工逐步形成,企业开始规模化生产,蜡梅的种植面积再度扩大。
政府引导实现产能稳中有升
鄢陵发展蜡梅产业的底蕴,除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明显的区位优势外,政府的政策扶持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最早引导产业发展的时候,政府为苗农提供每亩地300元的资金补贴,并连补3年。近些年,虽然取消了补贴,但政府新的“扶持礼包”更为实用:新建苗圃实现三通,即通水、通电、通路,保证苗圃基础设施的完善。
张文科表示,相比其他苗木,近些年蜡梅无论是在价格还是种植面积方面都稳中有增,没有明显的唱衰趋势,生产者都很有信心。记者在鄢陵蜡梅文化节期间采访时也深深地感受到,蜡梅的生产、经营创新活力十足,展厅内首次展出御梅园的网瓶状造型蜡梅、新科梅园利用网络直播销售切枝产品等,都表明大家对蜡梅产业充满信心和不断求新求变的热情。
鄢陵蜡梅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已发展到5万亩,形成了丛生、独干、盆景、切枝等系列化、多元化生产。同时,进一步延伸蜡梅产业链,开发了蜡梅茶、蜡梅精油、饰品相关产品。通过举办蜡梅文化节,拉动冬季生态旅游,形成蜡梅一、二、三产业的完整链条。
目前,由政府牵头打造的世界蜡梅园,经过两年的建设已初具规模,这一占地面积3000亩,集种类多、品质优、规模大等多项特色于一身的蜡梅生产专类园有望成为全国蜡梅产业“新地标”。记者在世界蜡梅园看到,防草膜、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设备一应俱全,更多现代化标准种植理念的引入,减少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能。“人工成本是现在很多苗木生产面临的问题,所以世界蜡梅园在研究蜡梅机械化种植、节约人工成本方面也是一种探索尝试。”张文科对世界蜡梅园的价值充满期待。
后续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任何一个产业从单一到多元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中间还要突破诸多障碍。比如,老桩蜡梅盆景存在重量大、造价高、搬运不便、不利于流通的问题,影响了蜡梅盆景市场的开拓。为了让鄢陵蜡梅进家庭、进庭院、面向个人消费,真正走进老百姓的生活,鄢陵蜡梅生产者近年也推出了小型盆栽,销售价格在300元至1000元不等,很受市场欢迎。但盆栽蜡梅要实现规模化发展却面临困难。蜡梅盆栽实质上属于小型盆景,需要嫁接、造型、管护等复杂操作,很难实现机械化,还存在用工多、用时长、成本高等问题,要真正形成高品质盆栽产品所需的生产周期较长。
不仅仅是小型蜡梅盆景,发展蜡梅切花同样存在问题,鄢陵没有南方的气候优势,蜡梅花枝不够丰满,且冬季一旦遇雨雪天气,露天种植的蜡梅花就易被冻伤,无法作为切枝销售,所以在中原地区要实现蜡梅切枝的稳定供应就少不了温室设施,这无疑又提高了种植成本。这些问题都需要各方努力逐步解决,才能在后续发展中提高动力,获得更稳、更快的发展。
占鄢陵蜡梅产值比重最大的绿化苗木生产也处在转型升级的边缘,很多企业近两年开始尝试种植独干蜡梅,比如鄢陵冬景园林、听雪花木公司就在尝试种植干高1.5米至2米的独干蜡梅产品。“鄢陵还有一个村专门生产独干蜡梅小苗,每年都脱销,1.2米截头、直径2厘米的产品很好卖。国内真正规模化生产独干蜡梅大苗的产区很少,所以大家都很看好这个市场。”张文科介绍说。因蜡梅属于丛生灌木,所以在乔化过程中也存在着分枝多、“头重脚轻”等问题,增加了人工、管理方面的成本。
鄢陵蜡梅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初次来到鄢陵的人难免会感到疑惑:作为蜡梅之乡,却很难在主干道、公园看到蜡梅的景观应用。其实这种现象并不只出现在鄢陵,在其他花木之乡同样也存在这一现象。充分利用当地苗木生产基础,开拓各类蜡梅的展示应用场景,在道路、绿地、公共空间增加当地特色苗木的应用展示,无疑是一种有力的品牌宣传,让蜡梅在鄢陵的符号记忆、名片效应发挥得更为直接、全面,真正解决“卖鞋老婆没鞋穿”的尴尬局面,助推蜡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