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业大学是一所以林科为优势的高校,拥有我国林业行业唯一一所国家重点实验室——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该校林木遗传育种创新研究团队负责人杨传平说,培育林木优质新品种是造林的关键。多年来,该实验室选育的30多个树木优良品种,累计推广造林面积超过3万公顷。
按照原计划,实验室将于正月初五开始科研工作。然而,疫情期间师生无法返校,培苗不能正常进行,实验处理中断,取样同样延迟……令他们更为担心的是,1500平方米实验室里上万株科研用苗“不能没人管”。
“林木生长周期长、培育难,通常获得满足科研需求的一株材料,需要2到3年甚至更长时间。”东北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曲冠证说,实验所用很多材料是从多个国家千辛万苦收集而来,每株小苗都凝聚着老师和学生的心血,更承载着实验希望。
正月初一,实验室10名教师申请返岗,在做好防护的基础上,承担起原本由100多名研究生承担的科研苗木日常养护任务。
苗木养护数量多、人员少,工作量巨大,光给苗木浇一遍水,就需要24小时,还有除草、除虫等一系列细致繁冗的工作。有的老师放下电脑、拿起水管,有的拿起铲刀、变身护工。终于,7000多株杨树、3000多株蓖麻,还有红松、白桦……在两名门卫的帮助下,这些“嗷嗷待哺”的实验苗等来了“送餐”。
东北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张志坤说,像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样守护实验苗的例子还有很多。森林保护学科实验室的试验用虫需要饲养,摇蚊饲养缸需要经常换水,众多果蝇品系和舞毒蛾需要及时更换培养基和扩繁……这个“加长版”寒假,一波波教师当上了“饲养员”。
据了解,森林保护学科有1000多皿菌株和200多株抗病性不同的苗木、转基因苗和组培苗。面对难题,学院教师李丹蕾与学生“角色互换”,老师进行数据采集,学生在家安心写论文。
通过视频、图片,看到心心念念的实验苗生机勃勃,远在外地的学生激动又开心。东北林业大学研究生刘彩霞说:“倒苗、取样、浸染工作很耗费体力,这些老师身体力行,也教会我们做科研要沉得下去、要扎扎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