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造林两不误
“没想到造林工人这么快就到位了。”春分时节,闽侯县青口镇青林村造林户林爱国抢抓林时,组织工人往山上搬运柳杉苗和木荷树苗。但不久前,他还在为用工难犯愁。镇林业站得悉情况后,立即联系村委会,及时对接尚未外出务工人员就近上山造林,解了老林的燃眉之急。
“春光易逝,林时不等人。”福州市林业局造林处处长黄乃嵩说,为克服疫情对春季造林影响,福州市县两级林业干部三分之二下沉到基层一线,每个村、每个造林点都配备一名林业干部蹲点服务。今年以来,福州累计完成植树造林5.64万亩,占省下达任务的110.6%。
开春以后,正是造林黄金期。可受疫情影响,用工难、苗木调运难等问题,制约春季造林进度。“我们积极应对,抢抓林时,精准施策,全力推进植树造林。”省林业局局长陈照瑜说。
缺劳力怎么办?动员本地及尚未外出务工劳动力就近投入林业生产,专车赴外地接运营造林工人,鼓励开展互助合作、互换用工。2月11日以来,全省共组织约93.6万人次上山造林。
缺苗木怎么办?每日发布苗木供求信息,加强苗木管理和调配,积极推广应用营养袋苗、容器苗造林,每日调运苗木约180万株。
缺技术怎么办?省林业局组建20个服务小组,各地选派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山头地块开展春季造林技术指导与服务。2月11日以来,共计派技术服务人员5.6万人次。
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抢抓时机造林有序推进。
“我们严格控制各山场作业工人数量,确保工人作业间距在10米以上。”泰宁国有林场场长助理卢远锦说,现场施工人员每天对上山作业人员逐一进行体温检测并记录,建立作业工人健康档案,同时要求作业工人佩戴口罩,休息和用餐时禁止扎堆聊天。
创新驱动高质量造林
走进福建金森林业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将乐县漠源乡的琵琶丘工区,看到近千亩杉木幼林长势喜人,比周边树体高出一大截。特别之处在于,每棵树的底部都覆盖了一块黑色地膜。
这一技术被称为铺盖控草地膜技术。正是这一“黑科技”,让这片新造林出类拔萃。
“春天山上疯长的芦苇等杂草,总是与苗木争夺阳光雨露和养分,影响造林成活率。”49岁的老技术员宋德荣说。
能不能借鉴烟田除草膜技术呢?几年前,金森公司定制了一款可自动降解的地膜,并在琵琶丘工区开展对照试验。
“比常规抚育的苗木高约60厘米,地径大约1.7厘米。”宋德荣发现,地膜犹如保护伞,不仅可抑制杂草生长,明显提高苗木成活率和长势,还可提升抚育管护效率,每亩可降低抚育管护成本134元。
近年来,我省坚持高质量造林,通过技术创新,科学选择树种、育苗方式、栽植方式、造林模式,从源头上保证造林绿化质量。
大田县在缓坡等地块使用机械整地和挖穴,减少用人成本,加快造林进度;南平市推广不炼山扒带造林,最大程度保留林地原有的生物、微生物多样性;全省杉木造林普遍实现第三代良种化,可实现20%以上遗传增益;长汀县推进水土流失精准治理深层治理,通过补植阔叶树等手段,推动马尾松林分改造、森林质量精准提升。
技术要创新,体制机制同样要创新。
针对林地过于分散,不利于集约造林的问题,三明市在全省首推林票制度,以股权合作方式推进国有林业经营单位与村集体、村民共同出资合作造林。双方按投资份额制发的股权凭证,可流转、挂牌交易、质押贷款、兜底回购、享受分红,从而使碎片化的林权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截至目前,全市省属国有林场已与各建制村签订合作造林面积6000亩。
全民“码”上种树
扫一扫二维码,就能花15元钱认捐一棵树。捐满45元,可获得一份《全民义务植树尽责证书》;捐满90元,可另获一份《国土绿化荣誉证书》。
第42个植树节前夕,福建省全民义务植树网正式上线,并推出“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项目——“我为长汀水土流失精深治理种棵树”。不到半个月,活动已吸引1.1万人次参与。
“为激发全民植树热情,我省不断创新义务植树形式,围绕‘互联网+’,开展了一系列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义务植树活动。”省林业局副局长、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谢再钟说,足不出户,“码”上种树,正成为八闽绿化新风尚。
今年春节前夕,全省8家单位联合倡议发起“春节回家种棵树”活动。活动在全省75个县(市、区)同时开展,通过“线上报名预订+线下领苗植树”形式,号召广大干部群众用实际行动为家乡故土增绿添彩,报名人数超过8万人。
今年植树节当天,顺昌县正式上线“一元碳汇”项目。公众可在线认购林农或村集体的碳汇产品,并获得相应的积分和碳汇证书,认购的资金则将进入专门设立的公益账户,由此激发林农造林营林热情,探索生态扶贫的全新路径。
“‘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为全民义务植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渠道。”陈照瑜说,今后,我省将兴建一批“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策划公众乐于参与的活动项目,推动义务植树线上线下融合,拓宽全民义务植树尽责渠道,方便公众就近随愿随时尽责。(记者 张辉 通讯员 黄海 李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