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园里最主要的建筑就是玻璃阳光房(大棚)。阳光房周边种植着稀疏的树木,树木间随意地按组放着几把椅子以及用废弃木箱搭起来的桌子。
木亭是庄园内最高的景观构筑物,木亭可站立远眺,可围坐喝咖啡,可作为孩子的攀爬设施。从基础设施看,这是一个三分钟就可以看完的庄园。
玻璃房是天赐万物庄园的商业空间,也是最核心的建筑物。从外观看玻璃大棚没什么特别之处,但里面别有洞天。
玻璃大棚里三分之二的面积种植着咖啡树。咖啡树另一端是兼具了接待、收银、冲泡、售卖等功能的空间。大棚四围和后门是各种喝咖啡的席位。人们可以在这里品尝咖啡,也可以花10000韩元体验研磨咖啡,享受其中。
没有任何装饰的席位静静地面对着光秃秃的田地和荒坡,这种构图呈现出一种别样的视觉冲击力。大棚后门除了咖啡席位还放置着铁炉和劈好的木柴,以维持咖啡树的生长温度:15℃至20℃。
之所以基础设施简单,是因为庄园位于土地私有制的国家,其土地的各种限制非常严苛。由于所在土地是农田,因此不能盖房子,不能从事住宿服务,洗手间也必须用可移动式的。不能提供咖啡以外的其他餐饮服务,食物售卖也仅限自己种植的西红柿、红薯以及成品蛋糕和饮料。室外景观属于开发型,是不允许的,连儿童游乐设施也不允许安装,孩子们只能利用自然园林景观设施自得其乐。
不可思议的是,政府还禁止在这里聚会,不能搞任何活动。连喝咖啡的杯子也被限制,只能用玻璃、陶瓷杯子,不能用纸杯,避免环境污染。玻璃阳光房(大棚)属于农田配套设施而得以存在。
在当地政府严苛的土地管控和开发管控下,这个庄园的建设和配套设施单一而匮乏,但却能在周末两天涌进来1400人左右,整体营收近10万人民币。它的生存之道是什么呢?
它提供了一个咖啡文化展示和体验的窗口
庄园主之所以承包这片土地,是因为她在全罗道有咖啡种植基地。这里只是咖啡体验窗口,有种植基地就保证了咖啡的品质和低成本,有体验窗口不但可以传播咖啡品牌,还构建了庄园主梦想中的生活方式。庄园开放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挣钱,而是给大家提供一个体验咖啡文化的场所,却在无形中宣传了咖啡品牌。
它体现了一种品质生活的哲学
庄园主为了逃离城市的喧嚣,在2011年就买了这块地。她先是自学园艺,然后用6年时间亲自打造庄园的园林景观,实现了到自然田园喝一杯自己种的咖啡的梦想。
这是人们喜欢的、向往的田园生活方式
天赐万物庄园的主要客人是情侣、带孩子的年轻父母、带老人的家庭组合、遛狗人士。爱情在这个洒满阳光的午后氤氲升温。父亲、母亲和孩子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因此,到这里来的客人更多是为了体验咖啡文化和田园文化,为了感受庄园主的生活方式,以及她历经7年仍在细细打磨园林景观的执着和对生活的努力。
庄园在没有正式营业之前,依靠提供园艺服务和出售园子里的苗木来维持运营。庄园主并不急于盈利,虽然有6位员工,但周一不营业,不能为了钱而失去该有的生活,也不能为了阻力而放弃梦想。这就是天赐万物咖啡庄园主人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