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7苗木网
当前位置: 597苗木网 » 行业资讯 » 苗木新闻 » 正文

滁河两岸苗木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时间:2020-09-14 23:35:46 更新时间:2020-09-14 23:36:02   来源:安徽日报   浏览次数:5660
每天一早,家住滁州市南谯区乌衣镇黄圩村的樊子会和老伴就来到自家8亩苗木地里,锄草两个小时,然后收工回家,开启一天的闲适生
赞助商链接
 每天一早,家住滁州市南谯区乌衣镇黄圩村的樊子会和老伴就来到自家8亩苗木地里,锄草两个小时,然后收工回家,开启一天的闲适生活:打打牌、下下棋、跳跳广场舞……

  “种苗木不受季节影响,时间比较自由,锄草、修枝还能锻炼身体,一年10万元左右收入,这样的日子美得很哦! ”72岁的樊子会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乌衣镇与南京市浦口区汤泉街道隔滁河相望,两地群众交往由来已久。受汤泉街道发展苗木产业的影响,乌衣人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种植苗木。伴随着城镇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乌衣人靠苗木发家致富,两地群众携手奔小康的精彩故事演绎至今。

  上世纪90年代,樊子会靠种地维持生计,每年除去各项成本、税费,所剩无几,勉强供得起3个孩子上学。逢年过节,樊子会到汤泉街道走亲戚,他的姑丈一直劝他改种苗木。1998年,樊子会和老伴买了600棵雪松幼苗,在自家菜园里试种一两亩。2年后,苗子长到1米多高,每棵卖了4块多钱,樊子会一算,雪松苗增值20倍。樊子会靠着这批雪松苗不断滚动发展。到2010年前后,他家除了留2亩口粮田外,其余16亩田全部栽种各种苗木,日子一天天富足起来,3个孩子也顺利培养成人——女儿在南京,两个儿子分别当上了村干部和小学教师。

  59岁的樊子木是樊子会的本家兄弟,说起自己转行栽种苗木的经历,却是另一段故事。上世纪80年代,汤泉街道一位叫陈家发的农民买了一台拖拉机,每逢农忙时,便来到黄圩村给各家各户打场。期间,陈家发就住在樊子木家,两人处得像亲兄弟一样。 1996年,陈家发看到樊子木家生活比较贫困,就提议合作栽树。两人一拍即合,樊子木一次性拿出约7亩地块与陈家发合作种植雪松、蜀桧等苗木。陈家发出钱出苗,樊子木出地出管理,效益均分。在陈家发手把手指导下,樊子木完整地学会了种植、苗木管理技术。 5年后,两人各获得10多万元收入,这让樊子木信心大增。此后,他逐步扩大到20亩规模。“苗木价格高的时候,一年可以挣到20万元收入。 2000年以来,我家已经买了3套商品房。 ”樊子木告诉记者。

  樊子会、樊子木在黄圩村起到了示范作用,村民纷纷在山田上转栽雪松、广玉兰、蜀桧、朴树红叶石楠等苗木。经过近20年发展,黄圩村800多户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苗木,面积达3000多亩,并形成了栽树、挖树、吊树、修剪、卖树一条龙产业链。

  年逾50的张如奇是黄圩村最早的苗木种植户之一,他一手创办了黄圩园林苗圃,高峰时期年收入超百万元。为保障货源供应,张如奇将黄圩村种植户组织起来向外界供货。 “客户要什么货,我在群里说一声就有人把树苗的图片、视频发来,点一点,一笔生意就谈成了。”他带着大家将苗木生意从线下搬到了线上。现在,他的两个儿子在汤泉街道成立了苗木销售公司,父子两代完成了从种植户到经营者的转变。

  据统计,黄圩村苗木产业共带动就业1500人左右,人均年劳务收入达4万元。 2000年,黄圩村农民人均年收入仅有400元,2019年达到1.5万元。

  为引导苗木产业良性发展,黄圩村2008年成立了苗木花卉专业合作社,此后又新建了苗木花卉装车货场。“苗木产业已成为黄圩村特色产业之一,未来将进一步发挥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更新苗木品种,生产出市场行情看好的新品种,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 ”黄圩村党总支书记李克来对记者说。(记者 罗宝 通讯员 郑庆国)

添加到百度搜藏 添加到百度搜藏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苗木行业图文推荐
苗木行业新闻推荐
赞助商链接
苗木花木类新闻点击排行榜
新闻特别推荐
 
 
APP应用权限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汇款方式 | 付费会员 | 广告介绍 | 网站介绍 | 版权隐私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597苗木网是中国专业的苗木网站,每天更新最新苗木求购信息, 绿化苗木价格, 最新苗木供应信息和最新苗木资讯
ICP备案号:鲁ICP备19004792号 1鲁公网安备 37068502000062号
copyright @ 597苗木网 2019-2026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19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