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7年上任以来,周枧跑遍了全镇234平方公里的11个村,为59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把脉问诊”,因户施策开出脱贫致富的“良方”。依托12年扎根一线的工作经验和调查研究,周枧提出重点发展花木、蜜蜂、澳洲小龙虾养殖等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变“产业特色”为“扶贫亮色”。目前,全镇已脱贫546户1684人,其余49户71人今年9月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此外,在他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永和镇发动爱心人士捐资成立了浏阳首个乡镇社会扶贫爱心基金,筹措爱心资金40余万元,已为30余个贫困家庭送去了温暖。
花木种植为95户贫困户开辟致富新路
深秋时节,永和镇金盆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冯利家的庭院内仍绿意盎然,数株经过造型后的罗汉松枝干虬曲,令人赏心悦目。“这棵树有人出价两万多元,我都没舍得卖。”冯利家指着门前的一棵树笑着说。
两年前,冯利家和妻子不幸相继在交通事故中受伤,冯利家的双腿更是粉碎性骨折,使不上力,原来赖以为生的屠宰生意难以为继,家庭陷入了返贫的风险之中。
如何寻找脱贫致富新路?永和镇是红花檵木之乡,蓬勃发展的花卉苗木产业是声名在外的富民产业。冯利家在十余年前就栽种了一批罗汉松,但是一直没有造型,导致卖不出好价钱。
“永和镇花木产业历史悠久,全镇从事花木种植、销售的有3000多人。但贫困户由于缺少技术和销售渠道,对于发展花卉苗木产业信心不足。”看着冯利家守着“摇钱树”却过着苦日子,周枧引导他加入了浏阳胜昔土地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为他提供技术培训和销售渠道。
“合作社不仅有免费的种苗和化肥发放,而且有技术能手上门进行技术指导。”冯利家说,他平时只要对花木进行浇水施肥、拔除杂草,花木造型则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完成,经过“造型”后的花木身价翻了几倍,今年花木销售额已有3万余元,家庭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花木扶贫产业项目参与人数逐年增加,去年全镇有70余户贫困户发展花木产业,户年均增收两万元以上,今年全镇有9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了花木扶贫产业项目。”周枧介绍,该镇永福村鲜花基地二期建设也进入尾声,将吸纳更多的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扶贫基金给30余个贫困家庭送去温暖
“要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除了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扶贫干部拼搏奋斗之外,也需要凝聚广大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在周枧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2019年7月,永和镇成立了浏阳首个乡镇社会扶贫爱心基金,筹措爱心资金40余万元,已为30余个贫困家庭送去了温暖。
永福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钟先生一家五口人,原本日子过得还算和美,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7年钟先生的孙子患上了重病,后来妻子也被查出患有乳腺癌,高昂的治疗费用掏空了家底,因此他家被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浏阳慈善会永和社会扶贫基金成立和首批帮扶资金发放仪式上,钟先生领到了5000元的援助款。今年4月,他又领到了第二批4000元的援助资金。此外,永和镇还为钟先生提供了环卫工人的公益岗位,每月工资加上低保等,钟先生家今年可以实现脱贫。
“永和镇党委政府对我们非常关心,两笔援助款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钟先生话语之间,充满了感激之情。目前钟先生的孙子正在康复中,妻子在家中疗养,这个不幸的家庭又有了新的憧憬和希望。
“成立基金的初衷,就是希望能有一个长效的帮扶机制。”周枧介绍,目前扶贫基金已收到46家企业和单位,1800余名党员、群众的捐款42万余元,募集的资金还在不断增加。
“扶贫基金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批发放,资金专项用于救助永和镇镇域范围内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改制企业下岗职工及其他贫困人口中因病、因灾、因学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短期内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对象。”周枧表示,扶贫基金的每一分钱都会管好用好,为弱势群体提供保障。
我的脱贫故事
“有好的政策,我们更要努力”
“上个月25号,母猪刚刚产了一窝猪仔。”连日来,永和镇佳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刘提顺每天守在自家的养猪场,为刚出生的小猪做好防疫工作。
今年65岁的刘提顺全家两口人,2014年因患病还要供女儿上学,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当时,刘提顺在外开货车,收入不高,“想回乡创业,但光守着几亩薄田,怎么才能脱贫致富?”
穷则思变,刘提顺把眼光投向自家老屋所在的广阔山场,决定发展养殖。“以前没有养殖经验,一开始养鸡因为没有打疫苗,全都病死了,从亲戚朋友处借来的两万元都打了水漂。”正当刘提顺灰心时,帮扶干部李光新引导他加入了专业养殖合作社,为他提供技术培训和免费的饲料,并申请扶贫小额信贷作为启动资金。
“帮扶干部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和鼓励,有什么问题,只要一个,他们就来帮我想办法解决。”刘提顺自己也吃苦耐劳,通过合作社和互联网多方学习养殖技术,并总结出养猪的三个要诀:清洗猪栏,投喂饲料,重视防疫。
养殖业防疫病是关键,刘提顺有自己的一套防疫心得:“除养殖人员外,其他人不接触。有需要养殖产品的,我送货上门,可以有效减少牲畜发病概率。”
目前,刘提顺现存生猪30余头,鸡鸭各有一百多只,30余亩一季稻也喜获丰收。今年上半年综合收入就超过8万元。“有好的政策,我们更要努力。”面对未来,刘提顺充满了干劲。(浏阳日报记者 张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