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浏阳市柏加镇,除了给大树、盆景做造型涨身价,小苗培植也越来越精细了。从2015年起,柏加镇小苗种植流行起了杯苗种法——将小苗种植在装有营养土的软塑料杯中,可有效提升小苗的成活率与生长速度。历经百年风雨,浏阳花卉苗木产业开始了新一轮的转型升级,而“花木小镇”柏加再一次走在了产业发展前沿。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许雅兰
从柑橘之乡到花木之乡的蜕变
浏阳河水徐徐东来,在柏加镇与长沙县黄兴镇之间划出了一个巨大的倒“几”字,古称“八斗湾”。在这个倒“几”字的末端,有一个不起眼的河中小岛,名为中洲岛。中洲岛是柏加花卉苗木的发源地,百年前柏加人陈熹将两种从日本带回来的蜜桔苗种在了这里。
据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柏加镇已经是远近闻名的柑橘之乡。1987年,全镇柑橘种植面积达到260公顷,年产鲜橘210万公斤。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促成柏加镇从“柑橘之乡”向“花木之乡”转变的,是1991年的一场冰灾。
1991年12月中旬,柏加镇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冰冻灾害,使得全镇大小橘树全部冻死,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300万元。“这也间接说明,柏加的气候并不是最适宜种植柑橘的。”在柏加镇政府工作了30多年的李华良介绍,经历了这场冰冻灾害,许多柏加人开始利用所学的果树栽培技术,转向发展其他花卉苗木种植与生产。
“率先转产发展花木产业,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陈自立是柏加镇渡头村里有名的花木种植大户。1992年,他开始种植花木,当时主要种的是月季。之后花木产业愈发走俏,1998年,陈自立将家里的田地全部“改粮换花”,还在村里流转了6亩土地种植花木,到了2001年,陈自立培育的花木面积超过了100亩。
花木产业的光明前景令柏加许多花农都尝到了甜头。1999年12月29日,柏加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全国花卉苗木生产示范基地”。2002年,全镇几乎全部种植户都改种花卉苗木,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1200公顷,占全镇耕地面积的98%。以柏加为代表的浏阳百里花木走廊,处处可见花木,家家皆有景观。
从粗放发展向精致产业的转型
初期的柏加花木产业,是粗放型、分散型的。
“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号召村民运用科技发展苗木生产。”在柏加镇林业站、经发办工作过的肖海军介绍,花木产业逐渐壮大后,全镇掀起了一股学习培训热潮。
1992年至2002年,全镇累计办了20期培训班,参加培训的村民超过1000人次。到2002年,全镇取得花木种植相关资质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有420多人,其中不乏高级、中级园艺师。
科研水平提高后,如何拓宽市场、畅通渠道、加速流通成为政府和村民的共识。
“为了使域内花木经营方式由产地输出型转变为中转集散型,1999年,柏加镇开始兴建花木大市场。”肖海军说,花木大市场内建有46个子园区,于2000年建成交付使用,当年的销售总额便达到了1000万元。这是柏加花木由分散走向集中的关键节点。
随着花木产业市场的逐渐饱和,同时为了节约土地,提升土地的种植价值,爱钻研的柏加花农又开始朝盆景、树桩、造型花木等精致产业发展。
曾经是一名独立摄影人的付俊雄,也是一名“花二代”,其父亲付干芝是远近闻名的花木造型师。接过父亲的“剪子”,付俊雄更希望将高层次审美“嫁接”至柏加花木产品上。
“经过造型,花木的价值往往能够增长好几倍!”柏加镇双源村花农周清平是当地花木造型的一把好手。从湘西和湖北地区引进的瓶兰花是令周清平感到最得意的品种,经他造型的瓶兰花,身价可涨5倍多。
从造型工人薪酬的变化也可窥得精致花木的市场价值。2003年,即使是手艺精良的花木造型师,平均一天的薪酬不过40元。而如今,花木造型师的日薪涨至500元,甚至超过1000元。
新闻特写
创新是花木产业的发展之魂
11月17日上午,雨后的柏加镇双源村随缘园艺,空气清新,绿意满园。园子主人陈自立正手持枝剪修剪罗汉松,依着罗汉松原本的长势,陈自立利落地修去多余的枝叶,使得整棵树变得清秀俊逸而又不失自然美感。
“苗木造型也讲究一个新字,千篇一律是无法长久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柏加镇花木产业还没全面兴起的时候,陈自立就跟着一位老手艺人学习花木造型。这些年来,经他手造型的花木数以万计,每年,他都要创新一些花木造型的新样式。
创新,贯穿在陈自立几十年的花木发展经历里,也是浏阳花木产业发展的灵魂所在。
1999年,柏加镇计划在柏铃村(原柏加村)修建花木大市场,陈自立退出了在市场选址处流转了几年的土地,将花木全部移至柏加镇双源村(原新源村)。“当时新源村种花木的村民还很少,我一口气在这里租了60亩地种花木,造型都是自己做。”陈自立回忆当年的决定,仍觉得有魄力。后来,陈自立的花木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种植规模也不断扩大,如今,陈自立已在湖南和江西两省栽种造型罗汉松超过12万棵。
如今,浏阳正以柏加镇等重点乡镇为主体,积极创新种植与经营方式,开阔发展思路,通过推进标准化种植、公司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推进花木一三产业融合,把花木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转型之作,开拓乡村振兴的“绿色路径”。
来源:浏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