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项目“贺兰山东麓特色优质葡萄与葡萄酒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举行了项目课题验收会,该项目是由宁夏大学、中科院植保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北京农学院等12家单位共同完成的。当天,来自院校、研究所、企业等领域的行业专家经过评议,一致同意通过项目验收,并进行成果登记。
为了突破发展瓶颈,宁夏科技厅于2016年启动了“贺兰山东麓特色优质葡萄与葡萄酒生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经过4年研究,该项目在葡萄晚霜冻防控、病害综合防治、土壤生态改良、酿造工艺创新、葡萄酒质量溯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知识产权43项。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目对提升产区葡萄安全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风格、建立安全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苗木栽培管理渐成体系
“这个项目成果集合了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发展30年的技术成果。”说这句话的人叫张军翔,是宁夏大学食品与葡萄酒学院的副院长,也是该项目的负责人。
酿酒葡萄的苗木是项目研究的重要方向,项目组开展了工厂育苗技术集成创新,筛选出抗旱、抗寒、耐盐碱及抗根瘤蚜砧木的品种(系),建立了葡萄砧木脱毒技术体系。张军翔介绍,目前已经实现了种苗工厂化生产。
种植过程中,每一位种植户都绕不开抗晚霜冻的难题,项目组进行推迟萌芽技术,以及晚霜时调节园区温度及小区域空气搅动等晚霜防控技术研发,形成适宜当地可行的酿酒葡萄预防晚霜冻技术体系和配套的树体及园区管理技术规程。
病虫害是酿酒葡萄安全生产的重大阻碍,项目组开展了葡萄园病害微生态控制新技术研究,在试验田中,农药的使用率大大降低,葡萄根区土壤有机质每年持续提高1.4‰以上,化学肥料节省超过20%,筛选高效防病虫生防制剂10余种,对葡萄病虫害平均防效达87%以上。
打造酿酒葡萄栽培宁夏模式
“这是一个逐步规范生产标准的过程,将以往单打独斗的经验形成体系化成果,逐步扩大产区的影响力,形成酿酒葡萄栽培宁夏模式。”张军翔在采访中多次提到标准一词,在志辉源石酒庄的葡萄种植区域,这一“标准”有了生动体现。
和传统自由生长的葡萄苗木不同,在这片研究地里,项目组将葡萄苗木从以往的笼杆型改为斜杆型,使其树型发生了较大变化,其目的就是为了便于葡萄枝条埋土防寒。“本身主杆就是斜着生长的,所以埋土就容易多了。”张军翔认为,斜杆型的树型不仅便于冬季埋土,还为今后机械化采摘奠定了基础,目前贺兰山东麓新建的葡萄园均采用这一模式,辐射推广面积达到30万亩。
此外,项目组还研究开发了葡萄上架、新梢绑缚的材料或设备,彻底改变传统的塑料绳绑缚的方式。研究了牢固且实用的葡萄架材,特别是架丝材料和紧丝设备,目标是便于人工紧丝,提高生产效率。
创新酿酒工艺扩大产区影响力
俗话说葡萄酒“七分靠原料,三分靠酿造”,有了好的原料,还得有成熟的酿造工艺。在一间小型的葡萄酒酿造实验室,张军翔带着学生正在突破葡萄酒酿造的发酵工艺。
“我们通过加入不同的酵母,来研究分析不同酵母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希望推出更多风味的葡萄酒。”张军翔介绍,研究人员比较分析了不同酵母菌株发酵果酒的品质与风味,筛选得到具有贺兰山特色的、具有潜在生产价值的优良酵母菌,开发出具有贺兰山东麓特色的葡萄酒新产品。
项目组还从贺兰山东麓不同葡萄种植园区不同葡萄苗品种自然发酵不同时间的酒液中,分离酵母菌并建立了野生酵母菌种资源库。张军翔介绍,该项目4年中共推广技术、产品10余项,累计推广面积超过2万亩,示范单位实现直接经济效益8000万元以上。(记者 梁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