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森林覆盖面”挖空间 扩大造林面积总盘
围绕“持续打破森林覆盖率天花板”目标,全域推进造林、全员发动种树、全力保障绿化,力争实现森林覆盖“年年有增长、上限有突破”。一是夹缝空间拓展绿地。制定出台《开化县新增三万亩国土绿化三年行动方案》,依托全省森林资源“一张图”数据,对县域内仅剩17309亩优质种植国土采取逐年种植、阶段绿化策略,并逐步向山地、坡地、通道、水岸、城镇、乡村等区域拓展增量绿地。目前,全县新增造林面积已完成3年计划的43.12%。二是发动全员种植绿地。连续39年开展春节上班第一天义务植树活动,该做法先后15次登上央视、人民网等中央媒体,并着力打造1支县级专业造林先锋队、15支乡镇造林专业队负责常态化种林、护林、育林。同时,与县农商行合作,引入“金融碳汇造林”新模式,引导群众参与绿化造林,群众通过银行、一码通扫码购物、消费或绿色出行可线下认领树木参与种植。目前,全县已累计参加义务植树136.1万人次、植树2608.8万株,覆盖面积25.5万亩。三是统筹资金保障绿地。统筹整合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钱塘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点等资金3000余万元,启动建设国家战略储备林、百里金溪森林生态廊道建设修复等10个重点项目加快绿化步伐、提升林相景观。同时,设置新增国土绿化面积专项奖励资金,专门切块奖励完成任务的乡镇和村,与完成面积亩数、种植成活率、种植结构等相挂钩,并将实施新增造林主体的造林补助提高到2000元/亩。
聚焦“森林健康度”优管护 有效保障造林质量
开化县从苗源、成木、森林等方面入手,建立全链条、全龄段、全方位管护模式,全面提升国土绿化区域“森林健康度”。目前,该县反映林木生长质量的森林蓄积量达1300万立方米,蓄积量、增长量位居全省前列。一是建立品牌育苗库,保障苗源成活。与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省林科院、浙江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推广楠木优质种源、枫香新品种育苗等林业种苗培育技术,提升珍稀珍贵苗木、一般苗木等树种成活率,降低苗木种植后的冻死率、病死率。其中,开化县林场品牌苗圃入选省级保障性苗圃之一,“十三五”期间生产省调控珍贵品牌树种育苗210万株,生产杉木、楠木类等良种苗木475万株,满足全县新增国土绿化行动的同时,保障全省11%的购苗需求。二是实行林木包干制,监测成木生长。对全县新增及存量林区实行“县—乡—村”三级护林长负责制,赋予护林长(员)防病、防火、防盗伐、防破坏“四防”职责,并对全县古树名木实行“一对一”监护认养,常态开展健康体检、保养等志愿服务。同时,推出国家公园智慧化管护App,依托推广智慧林业监控系统,对重点林区森林火灾、违规占用林地等进行智能识别和监测,及时向护林长(员)推送隐患线索和林木健康状况。三是推广健康示范点,优化森林结构。在全县筛选出50个林相单一、景观较差的通道沿线、村镇周边林地,实施森林抚育、林相改造、林木补植、彩化绿化等森林健康经营示范点工程,对城镇周边绿地引入榉树、枫香等优质树种,对道路沿线引入黄山栾树、无患子、银杏等彩色树种实现彩化美化,培育优质森林资源。今年以来,共完成森林抚育4.56万亩,完成珍贵树种造林4000亩、112万株,混种柏木、枫香、木荷等树种160万株。
聚焦“森林效益值”促转化 全面提升造林产出
鼓励资本、技术、项目、品牌力量激发国土绿化成果转化,把生态效能转变为经济效益、发展效益、富民效益。一是引入资质力量,盘活国资效益。主动探索创新国资公司租山造林投资模式,由国资公司承包留转茅杆山、荒山等区域实施珍贵树种培育等项目,并利用林权抵押贷款做大资金流、资产链,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目前,该县城投集团通过林木资源经营,获得5亿元授信贷款。同时,由县林场统筹首席林业专家、林技指导员等技术骨干参与租山造林,收益由林场与村集体按7:3分成。二是壮大林下经济,提升致富效益。以“一亩山林万元钱”建设为重点,提高桃树、薄壳山核桃、太秋甜柿、油茶等苗木在国土绿化行动中直接种植获利比重,并推广林下种植珍贵中草药、箬叶和竹林养殖生态鸡、竹林套种竹荪、中蜂养殖等特色综合开发、立体经营模式,已配套建设林菌、林药、林茶、林禽、林畜等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6个。目前,该县林下经济产值约6.86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中蜂种群已达3.9万群,规模为全省最大。三是做精康养研学,延伸品牌效益。打响森林休闲养生品牌,以全省森林康养基地——根宫佛国5A景区为核心,主打度假疗养、生态养生,推动中村乡康养基地综合康养、华埠镇金星村民俗康养、长虹乡高田坑艺术村落文化康养、苏庄古田山游学营地森林康养等项目布局。目前,已推出“醉氧路线”“追花逐蜜”“中医养生”等10条康养研学路线,全县实现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分别达62.95亿元和834.26万人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