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及远
脚步遍布半个中国
在日前举行的劳模工匠双休日大讲堂中,诸伟琦在花博会现场和职工朋友们分享了建设背后的故事。为了给花博园寻找符合要求的苗木,作为花博会苗木组现场负责人,诸伟琦和团队从近及远,从周边省份开始的看苗行程踏遍了半个中国,包括上海本土、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四川、重庆、江西、湖北等地,这些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脚印。
但这些苗木来到崇明后,更大的难题还在后面。由于崇明岛表层原土土壤普遍存在碱性、质地黏重、养分含量低、排水性差等缺陷,如何克服先天不利因素,尽快解决适合园区种植的各类苗木花卉生长的土壤成为了摆在苗木组面前的难题。诸伟琦说:“部分表土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含量已达到上海盐碱控制的最高限值,而深层土壤盐碱化更加严重。”
诸伟琦透露,团队一共尝试了79种配方、3种植物、10余种原材料的栽培实验和化学分析试验后,最终根据花博会主要植物类型匹配度和不同施工地理条件,确定了5种种植土配方,满足了不同苗木土壤改良需求,保障了第十届花博会苗木工作快速前行。
工匠精神注入建设工作
滴灌保证每一株数量一致
诸伟琦在现场分享中还带给了职工朋友很多科普性的小常识,包括植物的苗床上,采用打孔塑料布覆盖后,多铺盖碎石,这样一来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防止杂草的滋生,一般碎石的厚度在10cm左右,此外,小型苗木上盆工作主要是人工操作,中、大型苗木的装盆工作则采用人工配合机械化作业养护。
据其介绍,在建设的过程中,团队无时无刻不保持着工匠精神,对于植物的灌溉,在缓苗结束后的养护中使用滴灌浇水,排列方式要求均匀,滴灌也要注意每株的数量一致,保证浇水量一致,不会出现有干有湿的情况。
克服各种困难
让“一夜成林”成为现实
作为一名上海市劳模,诸伟琦在采访中一直提到要“崇尚奋斗”,他直言自己是一名攻坚克难的冲锋者。在完成配土方案后,团队又仅用100天时间就完成了1万平米钢结构厂房的建造和设备的安装,实现了一条流水线连续性自动化生产,日生产能力突破250立方米每小时,日产量不低于2000立方米,日均生产近2800吨的配生土。
诸伟琦透露,去年的建设关键时期,由于梅雨季节特别长,前后持续40多天,在缺乏现场劳动力的不利条件下,他与同事们积极发扬“大雨当做小雨干,小雨当做晴天干,一天当做两天干”的精神,每天工作16小时,每天200多名施工人员轮流换班,协力奋战,披星戴月,保障了梅雨季节植树计划的顺利开展。
入夏前,诸伟琦和团队仅用2个月的时间,从南到北,走访了全国17处苗木基地,考察不同种类的苗圃300余个,从玉兰、枫杨、合欢到栾树、榉树、朴树,为苗木种植打下了扎实基础。入秋后,随着树木种类的扩充,苗木供给的增加,现场的种植效率不断提高,从一天的300棵、400棵,提高到最后600棵、800棵,满足了当时承诺的“一夜成林”的效果。
来源:
劳动报
作者:
庄从周
【来源:劳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