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0年底,上海有406座城市公园和7座郊野公园,5年后,上海公园的数量可能要翻倍。
根据相关规划,上海“十四五”期间将以建设“生态之城”为目标,努力营造“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生态环境,实施“千园建设工程”,公园数量要跃升至1000座以上。
园林绿化行业如何助力上海打造“公园城市”?6月9日开幕的中国(上海)国际园林景观产业贸易博览会上,众多企业已经跃跃欲试,摩拳擦掌。
数据显示,在经济快速增长、战略性产业转型和城镇化率提高的推动下,中国公共园林绿化的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2451亿元大幅增至2019年的348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3%。预计到2024年底,公共园林绿化的市场规模将增至4452亿元。
对上海森花花木经营有限公司而言,良好的产业发展前景,尤其是上海大力推进公园建设所产生的苗木花卉供应需求,让他们看到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招商总监杨林透露,由该公司投资开发的森花·金汇花卉苗木基地已落户上海奉贤,正在推进一期工程建设,其中约400亩土地将聚焦花木的培育和供销,涉及罗汉松、日本红枫、樱花、桂花、铁树、红豆杉、杜鹃、紫薇、红花檵木、美女樱等上百个品种。
近年来上海多条道路将樱花树作为主力行道树
除了打造服务上海公园城市建设的花木“粮仓”,该基地二期还将拓展总部经济、家庭园艺、农业博览、民俗展示、文化休闲、生态观光等功能。
“花木只是公园的基底之一,公园很多功能的实现,还需要其他产业技术来支撑。”杨林十分看好公园城市对家庭绿化消费市场的带动作用。他表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上海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享受,想“把公园搬到家门口”,愿意在园艺上投入更多时间和物质成本。只要把准市场需求的脉搏,整个“十四五”都将是上海园林绿化行业的高速发展期。
园林废物迎来春天
公园城市建设将刺激苗木花卉产业做大做强,但谁曾想到,园林废弃物处置市场也将迎来春天?
在大马(上海)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祝敬水看来,随着园林绿化工程数量的增加,园林废弃物的产生量也将快速增长,“上海目前一年200万吨左右,‘十四五’期间可能翻倍。”
以前,园林废弃物常规的处置方式是切割粉碎后焚烧,但这种方式无法激发市场主体参与的热情,而且对环境不友好。
近年来,园林废弃物经过加工,可以制成燃料棒,供应发电或锅炉燃烧,还能变成园林绿化的土壤覆盖物或用于调节土壤的有机介质,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或让土壤恢复健康,也可以和塑胶结合,制成环保的建筑板材。
相对而言,加工成土壤覆盖物,是更环保且附加值更高的出路。以一个年均产生1.5万吨园林废弃物的项目为例,处置成土壤覆盖物,累计20年可以节省9000多万元的收运及焚烧处置成本。
不过,土壤覆盖物目前主要供应给公园绿地等单位用于养护,属于“内循环”,在家庭消费市场一直打不开局面,许多国内消费者对这种产品还完全没有概念,规模上不去,利润就不高。而且在日趋严格的环保要求下,容易产生噪音的土壤覆盖物生产线很难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寻觅到一块合适的产地。
除了呼吁政府部门给予政策鼓励和引导,寻找更高附加值的出路或许是唯一出路。祝敬水透露,一项将园林废弃物制成木醋液的技术正在攻关,稀释后,根据浓度的高低,可分别用于园林绿化行业的除草、除虫、调节土壤碱性等方面。
公园绿地更加“全能”
健全完善的城市公园体系,能够满足居民多元化的休闲游憩需求,一些企业看中了“智慧园林”的潜在市场,通过科技赋能,让上海的公园绿地更美好、更“全能”。
“在全国各地,绿道是串联各个公园绿地节点的动脉,仅智慧绿道这一项,就充满了机遇。”浙江索尔园林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周秋云表示,由该公司开发的智慧系统已经在北京、江西南昌、江西上饶、河南安阳等城市的公园绿道投入使用,独自一人的跑者可以在跑道边的屏幕上打卡,终点的屏幕将计算出跑速、消耗热量等数据;想一较高下的跑者,则能把系统当成“裁判员”,沿途的感应器能实时记录他们赛跑的情况。
经过智能化改造,绿道沿线的灯杆,也能具备照明、提供无线网络、安全监控、电子屏幕显示便民信息等多种功能。
针对公园广场舞这样的“老大难”问题,“智慧园林”技术也能解决。通过定向声技术调节好角度,声音只在特定区域内传播,不影响周边居民。
“参考国际先进经验,公园绿地可以提供丰富的感观体验,不只有视觉冲击。”周秋云透露,一套园林多层次感观技术已经开发完毕,通过强化嗅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感受,让公园具有消除不安与急躁情绪、增加游客活力的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