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7苗木网
当前位置: 597苗木网 » 行业资讯 » 时事新闻 » 正文

人工种草为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恢复注入动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时间:2021-11-24 23:11:21 更新时间:2021-11-24 23:11:32   浏览次数:3000
青藏高原草地的部分地域由于牲畜践踏、鼠害肆虐等种种原因导致退化,如何增加退化草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数量,提高土壤肥力,维
赞助商链接
 青藏高原草地的部分地域由于牲畜践踏、鼠害肆虐等种种原因导致退化,如何增加退化草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数量,提高土壤肥力,维持草畜动态平衡,进而修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脆弱的生态系统?

中国草学会副理事长、国家牧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四川省林草局总工程师白史且研究员说:“人工种草”。

近年来,人工种草已经成为草原修复重要的技术手段,且修复效果明显。白史且介绍说,人工种草是通过天然草地补播和人工草地建植,提高草地生产力,恢复草地生态功能所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所以,有时候人工种草也叫作人工种草生态修复。

人工种草分为天然草地补播改良和人工草地建植。“天然草地补播改良又称半人工草地建设,是通过对天然草地实施围栏保护、松耙、补播、施肥、排灌等辅助性措施而培育的草地;人工草地建植又称完全人工草地建设,是利用综合农业技术,对天然草地进行翻耕,通过人为播种建植人工草本群落,并实施一系列田间管理,以获取稳产、高产、优质饲草料的草地。”白史且说。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最大的草原牧区,草原面积占全国的39%,草地畜牧业是数百万农牧民赖以生存发展的支柱产业。白史且说:“青藏高原超载过牧严重,90%的草地不同程度退化,生态功能减弱,生产力下降,草畜矛盾尖锐。牲畜长期处于‘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恶性循环,每年因饲草料缺乏造成牦牛掉膘死亡损失严重,‘缺草’是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草地畜牧业生产和牧民脱贫奔小康的重要限制因素。”

人工草地种植规模和生产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畜牧业发达程度的标志,世界草地畜牧业发达国家的人工草地在总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一般认为,人工草地占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的10%是比较理想的。白史且说:“青藏高原地区的人工草地占可利用天然草地的比例非常低,在0.28%-1.8%之间,距离10%的合理标准还很远。因此,发展人工草地,提供足量的优质饲草料,是促进高寒草地生态恢复、保障青藏高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白史且说:“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全州海拔3000米以上河谷一级阶地平坝草地在约500万亩以上,占全州天然草地面积7.4%,可建人工草地、半人工草地,天然草地改良后生产力可提高4倍以上。”

青藏高原东部地区不仅水热充沛,饲草生产条件同样优越。

在高寒地区的“黑土型”退化草甸上进行人工草地建设,有利于退化草地土壤养分条件的改善,可为后期草地群落的良性演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养分生境。根据相关研究:在短期内,随着人工草地建植年限的增加,0-20厘米土壤层面的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呈显著增加趋势,0-30厘米土壤层面的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呈显著降低趋势。这也充分说明人工种草不仅能增加草地植被盖度,还能改善草的生长环境,而从达到长期生长的目的。

白史且说:“在青藏高原的东部川西北地区,选择水热条件好、降水量在600毫米以上、土层厚度20厘米以上、海拔4000米以下的河谷阶地建设人工草地或半人工草地不会造成生态破坏。”

近年来,我国实施了一批重大草原生态工程。2016年以来,青藏高原工程区内平均植被盖度为80%,比非工程区高出9个百分点,高度、鲜草产量和可食鲜草产量分别比非工程区增加27.8%、12.2%和8.3%。

人工种草技术虽然已经被我国大量应用于草地修复中,但问题仍然存在。

白史且告诉记者:“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存在机械化程度低,牧草产业体系不健全,草-畜耦合系统没有形成,技术研发人员和技术推广队伍总体较少、生产服务力量薄弱,牧草生产技术传递渠道不畅、科学问题和政策问题不协调等问题。”

白史且表示,我们应该牢固树立草业的基础地位,同时应建立6个体系:一是天然草原保护体系。实施好已有项目合,理规划利用好90%的天然草地。如果改良4000万亩草地,按亩产1000公斤鲜草计,可生产干草约1235万吨,为5880万个羊单位提供冬春补饲草料;二是人工草地建设体系。建立省、州、县、牧户4级草料储备库,青藏高原22.8亿亩草地,提高人工草地比例到5%,按平均亩产青干草500公斤计算,可提供优质青干草570亿公斤,是2015年青藏高原牧区半牧区牧草生产总量的3倍,可为2.7亿个羊单位提供冬春补饲草料;三是牧草良种繁育体系。巩固已有牧草种子基地,扩大建设规模,保证草地改良和人工草地建设所需草种;四是综合服务工程体系。加强社区技术服务队伍、专业化牧草收储加工队伍建设;五是科技支撑体系。加强牧草品种筛选、牧草加工、牧草高效利用术、草畜平衡等技术的研究集成应用;六是政策保障体系。加强政策和科技之间协调,尽快修订相关不适应发展需要的法律法规,创新体制机制,健全人工种草生态修复的制度体系。

添加到百度搜藏 添加到百度搜藏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苗木行业图文推荐
苗木行业新闻推荐
赞助商链接
苗木花木类新闻点击排行榜
新闻特别推荐
 
 
APP应用权限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汇款方式 | 付费会员 | 广告介绍 | 网站介绍 | 版权隐私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597苗木网是中国专业的苗木网站,每天更新最新苗木求购信息, 绿化苗木价格, 最新苗木供应信息和最新苗木资讯
ICP备案号:鲁ICP备19004792号 1鲁公网安备 37068502000062号
copyright @ 597苗木网 2019-2026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19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