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1、补贴高就会种,靠亏损种田,没人会干;
2、不种了,年纪大干不动了;
3、对苗木有感情,退了只能另谋出路;
4、会种,家在这里,只能种田,但是希望种田不是唯一出路。
回答第四个答案的人最少,也是我听到最积极的,是在主动寻求新政下的改变,并且在她们的脑海中,已经有了新的发展规划。
既要种田保粮,又要美了生活富了家,乡村休闲、农旅体验,早在10年前我接触的这个东西居然被她们翻了出来,她们要向个方向靠拢。
作为农业生产的考虑,我们在很多年前就做过参考:美欧的大机械农业,从事农业人口占比极少,却能极大满足国内需求,并出口国外,如美国、荷兰,农业极为发达,农民轻松又富裕,这是当时认为的最好范本,但是后来都认为大机械农业不符合中国国情。
因为耕地条件有极大的不同,欧美耕地以大平原为主,国内耕地却多为丘陵,平原地带又多是错综河流分割,给大机械施展的舞台不多,人工+小机械更切合实际,于是日本的精耕农业范本更被推崇。
虽然后来没有做更深入研究,但是人工+小机械的生产模式依然符合当今中国农业的发展实际。农业机械通过自发或引进可以快速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中国不可能也只用一小部分人去种田,谁来种田就成了最关键的问题。
人的因素需要考虑的更多,比如回答4,要让人们把这里当成家,不光有活下去的产业,还要有让人眷恋的生活环境。
单一的农业生产无法让人们致富,我们勤劳的老一辈已经用一辈子向我们做了证明。农业生产只能是作为产业主体,还必须有多产业的副业加持,不然光通过政策扶持、财政补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久的问题。
比较成熟的范例是体验与休闲,就是吃住玩抄袭的泛滥,吸引力越来越小,如何做的有特色还需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抄袭对自己绝对没有好处。
作为花木从业者的转行,还是依赖对花木行业的理解做副业配套,至少在农村的生活环境提升方面会有极大优势。苗木除了种在稻田里,还有很多的地方可以种,而且是直接应用于环境景观,至少作为观光休闲不会去抄袭别人的范式。
浙江地区的农村普遍建设的很漂亮,休闲农业也很发达,主要优势就是当地苗农充分发挥了花木的优势,美了乡村,富了乡村,让人们以生活在乡下为荣。
如今,清退的花木产业转型,但对农村产业发展仍大有裨益,虽不以主角的形象出现,不见得配角就没有特色,众多副业的发展还需仰仗花木来营造更好的环境,让人们心甘情愿留下来的,还是环境。
相信从花木转型去做农旅的案例肯定会越来越多,乡村要振兴,还是离不开花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