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文冠果 移栽成活难 千花一果 高产文冠果
文冠果全身都是宝,具有非常高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是树木中的国宝,园林中的奇葩。它是我国北方珍稀的木本油料树种,又是珍贵的旅游观赏植物,也是优良的木材树种、水土保持树种,还是珍贵中药材,可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
文冠果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树,它的寿命长达2000年。在陕西合阳县有一棵文冠果,已经1700年了,还能开花结果。在河南夏邑县有一棵文冠果,已经1200年了,依然根深叶茂。
文冠果也是一种孤独的树,老百姓都把它称为神树,传说只有菩萨才能栽活,一般人是无法栽活的。文冠果产业几起几落,造林成活难不容小嘘,曾经有许多造林工程大面积死亡,甚至全军覆没,给人们心理上带来了巨大的阴影。野生文冠果在我国北方分布很广,人工栽种的百年古树却极其稀少,在北京只有三棵,分别在法源寺、大悲寺和故宫;甘肃省只有两棵,分别在兰州工人文化宫和靖远县东湾镇乃家沟村。如果追根溯源,这些树不是高僧大德,就是达官贵人栽种的。按照人们栽树的惯例,都是栽一片树林,而不是一棵两棵,由此可见文冠果移栽成活之难了。
《文冠果生物学》[1]载:文冠果根脆嫩,易伤、易折、易失水干枯,因此不仅掘苗时要小心剥离土层以避免伤根,运到林地不能及时栽植时应立即假植,需长途运输时要精心包装,运到林地不能及时栽植时,应再次假植,严防旱风吹袭和暴晒干枯。即使是假植苗木,也应尽快定植。据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2009年两年春季在鄂尔多斯的试验,苗木多假植一天,千万成活率下降3%~5%;没有假植任意堆放的苗木,多堆放一天,千万成活率下降20%~30%;堆放3天的苗木即失去了利用的价值。
文冠果的历史比人类的历史还要长,文冠果全身都是宝,为什么文冠果产业却几起几落,始终发展不起来呢?主要就是因为文冠果存在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等难题。移栽成活难是技术问题,这个难题不突破,就无法大规模产业化发展;"千花一果"是产量也就是经济问题,这个难题不突破,就没有产业化发展的动力。
2000年,报告文学作家马成福由于采写《流血的石羊河》,而发现了抗旱节水又有经济价值的文冠果,从此矢志不渝研发文冠果,并创办了西北文冠果基地,开始了文冠果创业的漫漫征程。建国以来,国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人工造林面积比国土面积还要大,但为什么我们北方到处还是荒山秃岭呢?就因为我们的荒山造林,乃至退耕还林,选择的都是只有生态效益,而没有经济效益的树种,重栽轻管,导致前功尽弃。我们认为一般的生态造林树种只有生态效益,而没有经济效益,这样的造林工程难以持久和生效。我们要改变生态造林新思路,选择像文冠果这样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树种,这样的生态建设事业才能长久而有效。
我们经过多年艰苦的实践和思索,发现造成"移栽成活难"的真正原因,是没有重视文冠果的"深根性"和"肉质根"这两个重要特性,而是把文冠果作为常规树种来对待。所谓"深根性"就是它的根长得比杆快,一年生苗主根深1米以上,在土壤疏松的地方毛细根可达10多米,能够吸收土壤深层水分,这就是它之所以能够抗旱和抗寒的原因,也是移栽成活难的原因。苗子长高了,根扎得更深,挖苗时受伤程度就重。常规树种苗子越高大成活率越好,而文冠果却恰恰相反。因此我们严格"控水育苗",一年只浇两个水,仅长50公分左右,这样它的杆长得慢了,它的主根也就长得短了,而侧根却变得多而发达,这样的苗子移栽成活率就很高。另外,一般农民育苗往往追求数量,每亩地出苗量高达数万棵,我们每亩地只育5000棵左右。苗少了空间就大,根系就粗壮发达,成活率自然就高了。
所谓"肉质根"就是它的根就像"肉"一样柔嫩软弱,易伤,易折,易失水,易腐烂,严禁裸根吹风和曝晒,根系愈伤能力差,损伤后极易造成烂根,从而造成造林成活率低。因此我们挖苗之后,根据文冠果根失水较快的缺陷,立即进行药水泡根、泥浆蘸根和塑料包根等繁杂的措施,这样就把移栽时间延长到了20天,还能有效提高移栽成活率。
由于文冠果的"深根性"和"肉质根"这两个重要特性,其根颈部(脖子)就成了一个敏感区,移栽苗木时要严格控制栽植深度,"宁露勿深",若埋入土层2公分以下时极易造成根颈部腐烂,以致整株死亡。调查发现,这也是造成文冠果移栽成活难的主要原因。只要重视"深根性"和"肉质根"这两个重要特性,认真克服生产上的弊端,文冠果就能够种植成功。
大家都知道,小麦玉米等几乎所有种子都要到种子公司购买,但为什么购买文冠果种苗时却要犯糊涂,随便到农户家中就购买种苗。现在网上、市场上流行的大多都是野生种苗,或者没有经过人工选育的种苗,栽了这些种苗开花多结果少,再把这些开花多结果少的种苗销售出去。如此反复,这就是文冠果"千花一果"的真正原因。
2000年,研发文冠果伊始,我们就意识到"千花一果"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千方百计从全国56个地方购买了文冠果种子进行杂交育苗,发现哪一棵挂果早、挂果多就采下来,进行第二代育苗。我知道种子的特性会变异,所以就这样一直进行了五代,坚持了15年时间,才培育出了高产文冠果种苗。
2016年6月3日,甘肃日报报道《西北文冠果基地突破"千花一果"难题》:初夏时节,记者走进位于景泰县和兰州新区的西北文冠果基地看到:这里刚定植两年的苗子就开始挂果,三年的果树已经硕果累累,有的果子压弯了枝头。西北文冠果基地已经突破了"千花一果"的难关,为文冠果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我们精心培育的文冠果高产种苗,两年就开花挂果,多的开始能挂20多个。有的苗高才三五十公分,就挂了很多果实。四五年的树就能挂数百个果子,需要用木棍支撑,才不会被压倒。
现在,西北文冠果基地选育的高产文冠果种苗移栽成活好,挂果产量高,被当地农民称为一次投入、千年受益的"铁杆庄稼"。我们带领景泰县正路乡和靖远县若笠乡等干旱山区农民种植文冠果,每年回收农民的籽种榨油,使他们有了种庄稼十倍的收入,至今白银市种植面积迅速达到了50多万亩,文冠果逐渐成为白银市最具发展前景的特色林果产业之一。据此,西北文冠果基地被评为甘肃省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历经2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奋斗,西北文冠果基地掌握了文冠果育苗、种植和深加工等方面的专业技术,破解了文冠果"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的难题,为文冠果的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培育的种苗,移栽成活好,挂果产量高,已经走出了甘肃,走到了西北、东北、华北,走遍了北国大地,甚至还走到了四川、江苏等南方地区,我们的高产文冠果正在神州大地处处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文冠果生物学》,作者徐东祥、于华忠、乌志颜等,科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马海博,1997年4月出生,男,甘肃景泰人,北京农学院本科学历,现为西北文冠果基地技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