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病害发生在叶片,病害初呈现时为淡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为圆或不规则形病斑,直径 1 5 毫米。病斑边缘红褐色,中央暗褐色至灰白色。后期在病斑上发生散生或聚生的黑色小粒点,此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发病严重时,病斑间可相互联结形成大斑,造成叶片上部枯死。
污染途径 此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在被害中片上越冬,次年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达蔓延。此病在广州地区自 5 11 月均有发生,以 8 9 月生发较重,高温多雨利于病害的发生。苏铁栽植在瘦瘠的粘质土壤中,或将盆栽铁放置于辐射热强烈的水泥地上,都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
1 加强栽培管理,种植时宜选择土层深厚,带微酸性砂质壤土,周围环境应通透光;新叶展开时,适当剪除下部老叶;适当增施有机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2 发病初期可喷 1 1 200 波尔多液,或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每隔 10 天左右喷 1 次。喷药次数视病害发展情况而定。
症状 新叶色略黄,每片小叶上均生有黄色环状坏死斑点,造成新坏死斑点处歪扭。老叶上也生有黄褐色斑点。整个植株生长萎缩。
分布为害 若虫和雌成虫在叶背刺吸叶汗液,虫量多时叶面发黄,排泄蜜露常诱致煤发生,影响光合作用削弱树势,重者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子 雌体 4.5 7 毫米,宽 4.2 4.8 毫米,高 3.5 5 毫米,产卵前体呈卵形,背部突起,从多为赭红色,后半部有 4 纵列凹点;产卵后体呈球形褐色,表皮硬化而光亮,虫体略向前高突,向两侧亦突出,后半部略平斜,凹点亦存,色暗。
生活史及习性 年生 1 代,以 2 龄若虫多在 1 2 年生枝芽旁、皱缝固着越冬。翌春寄主萌芽期开始为害, 4 月下旬至 5 月上、中旬为羽化期, 5 月中旬前后开始产卵于体下。 5 月下旬开始孵化,孵若虫从母壳下的缝隙爬出分散到嫩枝或叶背固着为害,发极缓慢。直到 10 月落叶前脱皮为 2 龄转移到枝上固着越冬。行孤雌生殖或两性生殖,一般发生年很少有雄虫。每雌可产卵 1000 2500 粒,天敌有瓢虫和寄生蜂。来源:中国园林网)